| 无障碍访问 | English

356-1.jpg

王宁利教授团队再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3-05

(本报讯 眼科 杨迪亚)1月9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我院党委书记、眼科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长王宁利教授牵头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新防治技术的建立及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继2013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与防治体系的建立及应用”获奖后,王宁利教授再度获此殊荣。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简称“开青”),是全球第一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随着我国眼病疾病谱的改变,近十余年来,我国开青患病率逐年上升,由0.29%上升到2.6%。由于对开青眼压升高及视神经损害的机制认识不清,缺乏可行的筛查及有效的干预技术,我国开青致盲率高达15-30%,远高于发达国家8% 的平均水平。

针对上述问题,该项目以解决开青筛查和监测的关键技术和设备为突破口,在我国首先创建并实施了基于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开青筛查模式:通过两项大型流调,确定了我国开青的危险因素和危险人群。通过对眼底视盘及视神经纤维层解剖参数的研究,建立了基于数码眼底照相技术的开青筛查技术和标准。利用远程网络技术,有效整合了三级医疗资源,首次实现了开青从治疗到社区防控的模式转变,使人群开青检出率由10%提高到95%。 同时,该项目从回答开青眼压升高和视神经损害的关键科学问题入手,通过四项前瞻性及三项大人群验证研究,在国内外首次发现由于筛板前后(眼内压与颅内压)的压力差增加导致了视神经损害,提出了跨筛板压力差损害学说。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非侵入性跨筛板压力差测量技术。实现了新的临床分类和针对性治疗模式。被国际眼科界评为改变青光眼临床实践的“里程碑”式的发现和贡献。并且通过对30个开青家系和1100例散发病例研究,发现了MYOC基因突变患者和非MYOC基因突变患者眼压升高的不同分子机制,设计了分子分型诊断试剂盒,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开青的分子分型,并设计了针对不同眼压升高机制的治疗方案。 在阐明开青发病机制和实现基于新机制的分类基础上,基于对房水流出通路的新认识,和国外同步开展了以再通房水通路为目标的一类新手术研究。和传统手术相比,新手术近期并发症下降30%,并杜绝了滤过泡相关的并发症,成功率由67%上升到85%,经推广,目前全国完成此类手术2万余例。同时,首次建立了我国习惯性眼压正常值和测量操作标准。引入相干光技术和MRI技术建立了适合国人的视神经结构定量检测设备及上位神经损害监测技术。上述技术的使用使开青病情进展评价的敏感性由58%提高到94%。 该筛查模式经推广应用,已覆盖全国15个省市123个地区,受益人群1100余万,节约筛查成本5.06亿,筛出28.6万开青患者,降低了24.3万患者因治疗贻误而致盲的风险。关键诊断、治疗技术和设备经推广应用,在 26个省市300多个地区应用,覆盖人群1.2亿,实际受益患者320万人,减少因开青致盲约32万人,减少开青致残约64万人,设备已装备300余家医院。使开青致盲率从15%下降到5%,致残率从30%下降到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