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教研室主任。
1985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得医学学士学位;1996年赴澳大利亚国家听力中心、Macquire大学学习临床听力学;在墨尔本BIONIC
EAR研究所学习人工耳蜗技术;2001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专业,获得医学硕士学位。擅长耳聋、耳鸣和眩晕等内耳疾病的临床诊疗与基础研究,重点围绕听觉与前庭系统相关疾病的生理与病理机制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首次在国内报道了“大前庭水管综合症(LVAS)”并对其进行了长期随访观察,全面系统分析了本病的听力学检查、临床诊断治疗与远期疗效,对LVAS发生发展的转归趋势和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同期率先在全国系统开展了耳声发射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并于90年代初期推广于临床应用,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了国产化的耳声发射设备。近年来带领团队对突发性聋、外周性眩晕疾病开展研究,主持了全国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全国多中心研究,对BPPV提出了规范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开展糖尿病患者听力、前庭及平衡功能的评价,强调早期干预、预测中老年人群跌倒风险,提出糖尿病患者听力眩晕疾病诊疗规范化的社区管理模式。同时在老年聋的预防和慢病控制等方面做出一定贡献。在人工耳蜗植入者声调语言识别特征、音乐感知及生活质量等领域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工作。
连续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重点项目,曾承担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航天分课题等项目。因《人工耳蜗技术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以及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北京市卫生局科技成果奖等奖项;以《内耳病》,《听力学基础与临床》为代表的主编和参编专著27部,发表学术论著130余篇;社会兼职二十余项,包括: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防聋治聋技术指导组办公室主任、世界卫生组织WHO防聋合作中心防聋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耳内科医师学会中国专业委员会副主席、北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耳鼻喉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耳科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眩晕学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促进会眩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参与了大量宣教工作,参加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北京电视台养生堂、专家门诊等节目录制,撰写北京青年报、晨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宣传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