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0601
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新进展
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新进展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张福春 彭建军 卢长林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杨跃进 胡大一 整理 再灌注治疗——实现充分的心肌灌注是ST段抬高急性心梗(AMI)治疗的首选,而非ST段抬高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NSTEMI/UAP)临床治疗的关键则在于抗栓。本届大会上,著名冠心病专家Gibson教授、Nguyen教授以及著名血栓病专家Turpie教授等,就此分别作了精辟论述。
ST段抬高AMI的再灌注治疗
1. 溶栓治疗
冠脉灌注(TIMI分级)与患者急性期病死率相关。溶栓成功的病人,病死率降低。溶栓治疗过程中,为减少严重出血并发症,对高危患者(75岁以上的老年人及低体重者),应将溶栓药物的剂量调整为正常的75%。例如,通过体重调整TNK-tPA的剂量,可使脑出血的发生率从3%降至1%。当前的趋势是溶栓剂、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及其他抗凝剂联合治疗。ASSENT-3试验提示,TNK-tPA与依诺肝素联合使用可能成为最有临床价值的再灌注方法之一。对AMI患者,治疗开始的时间是生存率的重要影响因素,某种意义上说时间就是心肌,如何更有效地减少时间上的延误,是今后工作的重点。目前,就诊到冠脉开通的平均时间为2~3小时,如果就诊时能立即开通冠脉,可使病死率降低3%。德国Schuler教授报告,院前溶栓至少可赢得30分钟,院前溶栓联合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可缩小梗死面积,减少心肌瘢痕形成。已有研究显示,院前溶栓可以减少心梗后缺血性心衰的发生。随着第三代溶栓药TNK-tPA的应用,可以预测,院前溶栓治疗会有更大的发展。
2. 急诊PCI治疗
大部分急诊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PTCA)试验提示,急诊PCI能降低AMI病人的病死率,对介入时间延迟的转诊病人,PTCA组死亡率仍然低于溶栓治疗组。此外,几乎所有的急诊PTCA研究均表明,与溶栓治疗相比,PCI能减少冠脉再闭塞的发生。Stent PAMI试验发现,支架组患者死亡率稍高,但支架组患者需再次血运重建的比率低。死亡率的增加可能与置入支架后远端栓塞致TIMI血流下降有关。初步临床研究显示,AMI病人应用远端保护装置辅助PCI可以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另一措施是冠脉内给予腺苷,但在AMISTAD-1和AMISTAD-2研究中,应用腺苷的益处未能得到证实。溶栓失败后的补救性PTCA的疗效已得到肯定。另外,研究提示,溶栓再通后的即刻PTCA也能使病人获益,包括对低危组病人。
3. 联合PCI(Facilitated PCI)治疗
ST段抬高AMI患者到达导管室时,梗死相关动脉达TIMI 3级者,预后较好。应用半量溶栓剂+阿昔单抗,接着使用PCI的联合PCI治疗,可获更早、更高的心肌组织灌注,而再梗死和再介入治疗率较低。由此可见,联合PCI的疗效优于标准PCI治疗。将来有可能对所有病人均采用急诊PCI治疗,目前还需进一步明确的是,在PCI之前采用哪些措施可尽早使更多的冠脉开通,是溶栓剂、抗凝剂、阿昔单抗还是联合治疗?许多相关的大型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4. 挽救心肌的措施
已显示出良好应用前景的方法有:① 低温:降温可缩小梗死面积,现已有小型静脉低温装置投入临床研究。② 抑制凋亡:应用细胞凋亡抑制剂可以保护心肌细胞。③ 干细胞移植:修补坏死心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率。
5. 晚期PCI治疗
美国印地安那州注册研究结果发现,发病>12小时的AMI患者采用PCI治疗对降低死亡率的作用不显著,仍然有30%的病人发生心衰,但所有病人的心功能均可代偿,不影响生活质量,也无需再住院。晚期PCI能逆转心肌缺血,可能因为约60%的病人存在侧支循环。此外,未完全闭塞的“肇事”血管存在少量的前向血流,对存活心肌也起了保护作用。晚期PCI改善病人心功能的作用值得关注。总之,急性心梗早期干预要开放“肇事”血管,更重要的是开放心肌——实现充分的心肌灌注。
NSTEMI/UAP的治疗
1. 氯吡格雷
NSTEMI/UAP治疗的重要进展是抗血小板治疗。基本治疗药物是阿司匹林,对不能使用阿司匹林者,推荐应用氯吡格雷治疗。CURE研究显示,应用氯吡格雷,NSTEMI/UAP病人12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对危险性降低20%,不论病人是属于低危、中危还是高危组,使用氯吡格雷均有效。PCI—CURE研究也证实,对接受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术前应用氯吡格雷治疗,术后再采取长期治疗的策略,能显著降低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该药较少引起出血,临床净疗效显著。每1000例病人接受该药治疗9个月,可避免28例死亡,22例心梗或卒中,而只有4例患者治疗中发生出血,出血量和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其用量。ACS病人接受氯吡格雷长期治疗,建议使用9~12个月。该药与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或与阿司匹林联用效果更好,但费用过高。今后的研究方向是进一步明确其对血管疾病的效果。一些临床试验正在研究氯吡格雷对卒中和心衰的作用,以及与阿司匹林联用对房颤和ST段抬高AMI患者的疗效。
2. 抗凝剂
低分子量肝素(LMWH)已受到广泛重视,在多个环节上应用疗效优于普通肝素。目前已肯定LMWH对不稳定型冠心病的疗效,对ACS病人抗凝治疗应超过48小时。在FRISCII研究中,与非干预治疗者相比,高危病人接受干预治疗(PCI/CABG)者,12个月时的病死率减少50%。在INTERACT研究中,LMWH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在干预治疗前,应用LMWH可起到桥梁作用。戊聚糖钠是新近人工合成的很有前途的抗凝药物。Ⅱ期临床研究发现,戊聚糖钠应用于AMI病人,能明显减少冠脉再闭塞的发生,对ACS的疗效至少与LMWH等同。大规模的Ⅲ期临床试验将全面观察戊聚糖钠对ACS的疗效。
3.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和介入治疗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改善NSTEMI/UAP病人的预后,对接受介入治疗的病人效果更明显。因此,接受介入治疗的高危NSTEMI/UAP患者,24小时内应使用该药。阿昔单抗起效快,应用后可立即抑制血小板集聚,但随后如使用维持剂量,疗效不能维持。而替罗非班可较好地维持疗效。TACTICS研究发现,对NSTEMI/UAP病人,治疗后6个月时,早期有创治疗组较早期保守治疗组的复合终点显著降低;且开通冠脉者的半年生存率是未开通者的2倍。分析发现,有创治疗受益者均来自肌钙蛋白阳性组,提示肌钙蛋白阳性者应接受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