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86年-1914年 筹备时期
-
1886年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的兰大夫、卫大夫在崇文门的孝顺胡同开办了一家眼科诊所,英文名 “美以美会医院”,中文名为“同仁医院”。
“同仁”取自《圣经》中“自由博爱,一视同仁”之意。
-
1899年
1899年,“卫理公会”的霍甫金斯·贺庆先生代表他的家族自愿捐资教会在北京建一所医院。当时在东交民巷东口(现北京同仁医院地址)使馆区内选定并购妥院址,开始筹备兴建工程。
-
1903年
1903年,中楼竣工,医院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活动。前来参加庆贺的有:美国公使康格饮差、清政府总理衙门代表大臣等,在当时社会上曾引起一阵不小的轰动。中楼的落成,大大改变了医院局面,不仅扩大眼科,而且还设立内科、外科、X光科、化验科等,虽然只有一座楼房,但已有了综合医院的雏形。
-
1913年
1913年,医院在西山选定基地建造楼房,命名为“天然疗养院”,专门治疗结核病。当时社会上结核病盛行,是不治之症。内科白克思大夫负责疗养院工作,专门从事结核病研究。经过几年的实践,见效快、效果好,倍受患者欢迎。房屋逐渐扩建,最后发展到有十二个区舍,房屋一百余间,能容纳近80名患者。治疗工作也有协和医院肺结核专家们协助合作。
-
1886年
-
1914年-1945年 初具规模
-
1914年
1914年,医院南楼建成。同年,西病房楼落成。医院的病房设在西楼,分为三层,有眼科、内科和外科病房,眼科约占1/2。
-
1917年
1917年,医院北楼落成,贺庆院长得到了中华博医学会的资助,聘请美国医生潘提司先生来院工作,设立牙科。1918年与协和医院合办牙科专门医学校。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牙科学校只招收了三批学生就关闭了。但学员朱彦龙、张乐天等后来成为国内享有盛誉的口腔科专家。
-
1917年
1917年,来自美国的明丹思大夫建立了耳鼻喉科,他还精通眼科,每周在两科分别出诊。明丹思大夫一直工作到1928年退休,才离开医院回国。
-
1918年
由于贺庆家族的捐资,新址落成后,英文名称改为“贺约翰氏捐建美以美会医院”。1927年贺庆大夫退职以后,医院英文名称再次更改为“贺氏纪念医院”。虽然英文名称几次更迭,但中文名始终未变。
-
1942年
日寇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日战争爆发。1942年,日伪北京特别市公署卫生局接收同仁医院全部资产,日伪北京市卫生局将同仁医院改为“市立第二医院”,贺庆院长被迫离职。医院被迫关闭疗养院和护士学校。日本人进入医院后,蛮横无理,胡作非为,经常用手枪吓唬中国人,甚至用中国人做实验。有一个患者因术中死亡,其家属欲与他们申辩,便死在他们的枪口下。
-
1945年
1945年5月,医院又由日本“开发医疗组合”接管,改名为“开发医院”。8月,就在他们筹备开张一切还尚未就绪时,日本侵略者向全世界宣布无条件投降,医院的日本人也仓皇而逃。
-
1914年
-
1945-1954年 历经风雨 迎来首次腾飞
-
1945年
1945年11月14日,卫理公会会督江长川、美国代表白辅德致函北平卫生局,要求将医院收回管理。次年1月,卫理公会收回了医院,恢复使用同仁医院的名称,此时医院已成为一个烂摊子,百废待兴。医院眼科、内外科门诊、病房及西山疗养院相继恢复工作。一度停办的男护士学校也恢复招生。
-
1946年
1946年初,解放战争已经蔓延到全国。为团结和争取更多的知识分子投入革命斗争,中共地下党组织派徐彦、孙振洲、崔月犁来同仁医院工作。放射科成为了党的地下联络点。很多送往解放区的医疗器械和卫生用品、报刊书籍以及活动经费都存在放射科的暗房内,由党组织派联络员来取,然后运送到解放区。很多来医院联络工作的同志,皆以看病为名或以陪住家属的身份在医院活动。解放前夕,医院中有些知识分子由于不明真相,想赶往台湾,在这种情况下,3位党员为稳住民心,为新中国保留技术力量,连夜赶写了无签名的书信,在信中阐明我党对知识分子政策,详细介绍了我党重用知识分子的事例,希望他们留下来。当大夫们手捧着这封信时,都被深深的打动了,没有一个人离开同仁医院。
-
1949年
1949年4月,在中共北京市委及市总工会的领导下,医院建立了工会。同年11月,建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这些组织的建立,极大推动了医院的民主改革。
-
1952年
1952年7月,北京市妇婴医院与我院合并,医院更名为“北京市同仁医院”,增设了妇产科、小儿科,结束了专为男性患者服务的历史。
-
1953年
1953年8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医院,更名为“北京市立同仁医院”。医院由此成为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型医院。
-
1954年
1954年12月18日,同仁医院新病房大楼启用典礼举行,卫生部副部长贺诚、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刘仁、副市长吴晗、苏联和我国医学专家、首都各医院院长等一百多人到会祝贺。同仁医院的病房大楼从1952年开始扩建。这是北京解放后本市卫生系统的“天字第一号工程”,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大楼的设计由曾负责人民大会堂和天安门广场规划的赵冬日工程师主持。在那个物资短缺的时代,医院建设设备、材料保证供应。在施工过程中,市委书记兼市长彭真亲临现场视察,刘仁更是每隔两三天就来工地视察一次,详细地了解工程进度及问题。当时在没有塔吊和挖土机等各种先进设备的条件下,靠肩挑、人扛等土办法施工,只用了两年时间,病房大楼全部竣工。
-
1945年
-
1954-1979年 历经浩劫 进入新时期
-
1954年
1954年,医院外科不断发展。外科率先在北京市开展心脏外科及体外循环手术 。50年代初期,医院外科就建立了泌尿外科小组,在吴阶平教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很多复杂的检查和手术。同仁医院的普外科被市卫生局确定为全北京市重点建设和发展的科室。
-
1955年
医院更名为“北京市同仁医院”
-
1956年
1956年2月,卫生部为了培养我国自己的神经外科医生,决定在同仁医院建立较大规模的神外病区,将北医的神经外科组迁至我院,设病床70余张。特聘苏联基辅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阿鲁秋诺夫教授与我国脑外科先驱赵以诚教授共同担任这项工作。神经外科不仅开展手术,而且还培养了一批人才。享誉世界的王忠诚教授、赵雅度教授都曾在同仁医院工作和学习过。1958年10月,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同仁医院的神经外科全部迁到以神经外科为中心的宣武医院。
-
1956年
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微生物学家汤飞凡教授和我院眼科张晓楼教授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分离出沙眼衣原体。这是中国医学界的一个重大发现,也是世界防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填补了国际微生物学领域的一个空白,更是沙眼患者的福音。
-
1958年
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成立。设有解剖、生理、生化、组织化学和微生物5个研究室,所长是中国耳科学鼻祖、著名耳鼻咽喉科专家刘瑞华教授。他系统收集制作解剖标本,绘制出我国第一部《耳鼻咽喉科解剖图谱》,享誉国内外。撰写的《耳科学》为中国人编著的第一部耳科专业参考书。
-
1959年
眼科研究所成立,设有微生物、病理、生理研究室。罗宗贤教授任所长,他曾是协和医院的眼科教授,为眼研所的成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1960年
眼科专家张晓楼、张淑芳还担任了毛泽东主席的医疗保健任务。一次张晓楼对毛主席提到同仁医院环境拥挤,看病难等情况时,毛主席曾风趣地说道:“你这个小楼该盖大楼了!”
-
1964年
外科设烧伤病房。同年,化验室、病理科合并为检验科。同位素理疗室与放射科合并为放射理疗科。1964年12月,麻醉科建立,手术室由麻醉科领导。
-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医院更名为“北京市工农兵医院”
-
1968年
我院派出两名医生参加中国首批援几内亚医疗队。医院还派出24人赴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几内亚、利比亚、刚果、布基纳法索等第三世界国家,执行援外医疗任务。很多医疗队员都受到当地人民的赞扬,获得国家元首授予的奖章。
-
1969年
纵观同仁医院百余年的发展历史,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化,客观条件如何艰难,同仁医院的大门不曾关闭过一天。全院职工怀着对工作的热情,坚守岗位,使日常的医疗工作得以继续进行。
-
1971年
医院麻醉科与北京市结研所针麻组合作,开展世界首例针刺麻醉胸部手术获得成功。1976年医院的工作总结中提到,“共做针麻手术2112例,占总手术量的38.6%,妇产科仍属最高,达91%。针麻病种由75年的19种扩大到22种。”
-
1975年
唐山发生大地震,全院职工投入抗震救灾工作,抢救灾区伤员750人次,其中住院治疗370人次,进行较大手术94人次。
-
1976年
10月7日凌晨,中国历史新的一天。这一天标志着十年浩劫的结束。这一天开始,粉碎四人帮的消息自上而下传达至全体党员和普通民众。遵照党中央关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恢复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医院在治理整顿中发展,各项工作再次逐步走上正轨。
-
1954年
-
1979年-1986年 百岁同仁今胜昔
-
1979年
镶嵌着“北京同仁医院”六个大字的牌子被封存了13年之后,重新悬挂在医院的大门口。尽管牌子上的字迹几经磨损,尽管世事的变迁使它布满伤痕,但是,它骄傲地向人们展示着不屈的风采。同时,它以更顽强的生命力昭示着人们:同仁医院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
1981年
1981年5月,汤飞凡、张晓楼获国际防治沙眼组织颁发的“国际沙眼金质奖章”。次年,《沙眼衣原体的分离培养》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沙眼衣原体的发现和流行性沙眼的防控成果,翻开了世界眼科学历史新的一页,让中国医学第一次站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前沿。
-
1986年
10月16日,同仁人迎来了医院的百年诞辰,在建院100周年的庆典上,门诊病房大楼扩建工程隆重奠基。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彭真、习仲勋等为院庆题词祝贺,北京市及卫生部领导崔月犁、白介夫等出席了奠基仪式。
-
1979年
-
1986年-2015年 同仁焕发勃勃生机
-
1990年
耳研所成为北京市科技单位第一家博士后流动点,韩德民为第一位博士后。这些举措,极大地鼓舞了全院医护人员努力钻研专业技术的积极性。1991年在卫生局首次破格提拔的17名中青年优秀人才中,同仁医院占了5名。
-
1993年
新楼落成全部投入使用,医院经过了长达八年的财力、物力、人力的积累和储备,一支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年轻骨干随着大楼的竣工迅速成长。
-
1994年
更名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
1995年
1995年 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在医院建立,承担全市糖尿病综合防治指导工作。
-
1999年
1999年12月29日 医院注册并使用于医疗服务上的“同仁”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
-
2002年
2002年6月18日,医院举行“北京同仁医院经济技术开发区院区奠基、开工仪式”。
-
2003年
2003年 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将原金朗大酒店改作医院东区,设床位300张。
-
1990年
-
2016年 同仁迎来130年华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