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访问 | English

医院概况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概况

1954-1979年 历经浩劫 进入新时期

  • 1954年

    1954年,医院外科不断发展。外科率先在北京市开展心脏外科及体外循环手术 。50年代初期,医院外科就建立了泌尿外科小组,在吴阶平教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很多复杂的检查和手术。同仁医院的普外科被市卫生局确定为全北京市重点建设和发展的科室。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 311 人浏览

  • 医院更名为“北京市同仁医院”

    医院更名为“北京市同仁医院”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 333 人浏览

  • 1956年

    1956年2月,卫生部为了培养我国自己的神经外科医生,决定在同仁医院建立较大规模的神外病区,将北医的神经外科组迁至我院,设病床70余张。特聘苏联基辅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阿鲁秋诺夫教授与我国脑外科先驱赵以诚教授共同担任这项工作。神经外科不仅开展手术,而且还培养了一批人才。享誉世…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 431 人浏览

  • 1956年

    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微生物学家汤飞凡教授和我院眼科张晓楼教授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分离出沙眼衣原体。这是中国医学界的一个重大发现,也是世界防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填补了国际微生物学领域的一个空白,更是沙眼患者的福音。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 332 人浏览

  • 1958年

    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成立。设有解剖、生理、生化、组织化学和微生物5个研究室,所长是中国耳科学鼻祖、著名耳鼻咽喉科专家刘瑞华教授。他系统收集制作解剖标本,绘制出我国第一部《耳鼻咽喉科解剖图谱》,享誉国内外。撰写的《耳科学》为中国人编著的第一部耳科专业参考书。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 379 人浏览

  • 1959年7月

    眼科研究所成立,设有微生物、病理、生理研究室。罗宗贤教授任所长,他曾是协和医院的眼科教授,为眼研所的成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 292 人浏览

  • 1960年

    眼科专家张晓楼、张淑芳还担任了毛泽东主席的医疗保健任务。一次张晓楼对毛主席提到同仁医院环境拥挤,看病难等情况时,毛主席曾风趣地说道:“你这个小楼该盖大楼了!”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 346 人浏览

  • 1960年

    外科设烧伤病房。同年,化验室、病理科合并为检验科。同位素理疗室与放射科合并为放射理疗科。1964年12月,麻醉科建立,手术室由麻醉科领导。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 1321 人浏览

  •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医院更名为“北京市工农兵医院”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医院更名为“北京市工农兵医院”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 581 人浏览

  • 1968年

    我院派出两名医生参加中国首批援几内亚医疗队。医院还派出24人赴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几内亚、利比亚、刚果、布基纳法索等第三世界国家,执行援外医疗任务。很多医疗队员都受到当地人民的赞扬,获得国家元首授予的奖章。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 417 人浏览

  • 1968年

    纵观同仁医院百余年的发展历史,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化,客观条件如何艰难,同仁医院的大门不曾关闭过一天。全院职工怀着对工作的热情,坚守岗位,使日常的医疗工作得以继续进行。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 280 人浏览

  • 1971年

    医院麻醉科与北京市结研所针麻组合作,开展世界首例针刺麻醉胸部手术获得成功。1976年医院的工作总结中提到,“共做针麻手术2112例,占总手术量的38.6%,妇产科仍属最高,达91%。针麻病种由75年的19种扩大到22种。”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 281 人浏览

  • 1976年

    唐山发生大地震,全院职工投入抗震救灾工作,抢救灾区伤员750人次,其中住院治疗370人次,进行较大手术94人次。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 313 人浏览

  • 1976年

    10月7日凌晨,中国历史新的一天。这一天标志着十年浩劫的结束。这一天开始,粉碎四人帮的消息自上而下传达至全体党员和普通民众。遵照党中央关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恢复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医院在治理整顿中发展,各项工作再次逐步走上正轨。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 450 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