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2603
韩德民院长在第四届第四次职代会上的报告(摘要)
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为建设一流大型现代化综合医疗实体而奋斗
——在北京同仁医院第四届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
(2003年2月25日)
北京同仁医院院长
韩 德 民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代表医院领导班子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职工代表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2002年工作回顾
2002年是全面实施“十五”计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医院快速、全面发展的一年。一年来,我们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贯彻卫生部、北京市卫生局的各项政策,落实同仁医院四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的各项决议,苦练内功,开拓前进,圆满完成了医院年初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新的飞跃。
——医疗业务稳步增长,服务质量逐步提高,全年经营状况良好。(略)医疗保险定点人数达到52万,位居全市前列,被市医保中心评为医保管理工作第一名。文明病房、就诊绿色通道的创立标志着医疗护理服务的进一步提高。
——学科建设与科研教学成绩显著,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和北京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研究中心相继成立,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涉及新领域,后来居上,进入市级前沿,重点学科“三足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亚重点学科渐显特色,移植、微创、腔镜等技术应用进一步推广,首例高难度活体肝移植手术成功,病人康复出院;免疫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取得新进展。各学科技术人才梯队建设取得新突破,引进7名学科带头人担任科室主任,医院研究生人数从2001年的131人增至2002年的252人。全院科研课题申报373项,立项58项,其中国家级两项;取得科研成果7项;科研经费达到1563万元,比上年翻一番;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名列首医第一。教学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首医大本科四、五年级学生理论统考获得“七连冠”,毕业生三项技能考核均获第一,毕业班考取研究生人数第一,就业率100%。
——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医院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稳妥地推进北京市卫生系统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试点,完成了岗位职数设置,实施方案和聘任标准的制定,全院范围内实行评聘分开。完善全员聘用合同制,实现临时用工社会化管理,加快内部人员流动中心和护士库人员的流动。全面推进干部公开竞聘制度,护理系统所有干部通过竞聘上岗。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大批医学研究生来院应聘,引进MBA和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留住骨干。适应市场经济、医疗风险防范和医疗保险改革的形势需要,将医务部调整成立质量控制部和客户服务部,进一步强化医疗保险、经营管理、对外宣传等职能。在调整、强化机构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财务预算管理、集中采购和审计监察,规范招标程序,积极扩大对外合作业务并适时调整合作管理模式,组织MBA进行医院科学管理的项目研究。
——医院建设和改造并举,快步向一流现代化综合性医院迈进。在坚持精心组织、公开操作、透明管理原则的背景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院区以惊人的速度拔地而起,年初开始地质勘查,6月奠基开工,年底主体结构封顶,并且建筑质量获得“结构长城杯”,通过招标节约工程资金1132万元。完成“北京同仁医学城”项目建议书编制,组织召开了部分专家论证会,进行选址考察,正式向北京市卫生局提出立项申请。为加大医院硬件改造力度,调整部分科室和营养部布局,改善医院诊疗和工作环境,全年建筑装修改造8000平方米,约占全院总面积的11.1%;安装、更新供养、供气、空调、电梯等系统,全年拆装医疗设备工作量创历年最高纪录。加快医院信息系统改造,成立信息中心,完成网络布线、设立中央服务器、住院系统升级等,网站全新改版,开通全院电子信箱,促进了诊疗和办公效率的提高。
——同仁文化在巩固中不断发展,职工面貌焕然一新。医院文化建设更加深化,理念识别系统在社会和职工中的影响力进一步加深,尤其强调管理干部、学科学术带头人对同仁文化的认同。学习气氛空前高涨,全院各级培训班、讲课人次均创历史最高纪录,其中各类管理讲座培训40余次,培训职工达3000余人次。加大同仁文化的宣传力度,《同仁管理论坛》创刊,《同仁院讯》获全国医院院报优秀院报、优秀编辑、好新闻、好标题、好版面等多项奖项。大力发扬百年同仁的医德医风,规范服务教育,树立先进典型,开展专家义诊送诊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同时严格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坚持“以人为本”,关注青年医师的培养与发展,开展职工生活状况调研,慰问离退休老专家和困难职工,改善食堂伙食,增长职工的工资,职工收入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计划生育、献血、安全保卫等工作任务圆满完成,科技开发公司和劳动服务公司的业务不断拓展,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二、今后三年的主要任务和2003年工作要点 第一部分 2003年医院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略) 第二部分 2003年医院常规工作 (一)完善医疗管理运行机制,提高整体医疗质量与服务水平 医疗是医院的核心工作。面对医疗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我们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努力提高我院医疗质量与服务的整体水平,不断创造条件,满足全社会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 健全完善质控措施。制定、完善各级各类医疗质控组织和行为技术标准,实行量化考核,规范行为;常规检查制度化,公示结果,规范临床及医技科室管理。 积极稳妥引进临床新技术、新项目。严格执行《北京同仁医院诊疗新技术、新项目准入规定》,采取分级、分类管理的方法,重大项目须经院内、外专家论证方可准入。加快推出有影响的新技术项目,不断提高我院医疗诊治水平。 制定医疗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根据规范化管理要求,和前期调研服务流程的结果,落实和改进各项医疗服务流程,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继续开展文明病房创建活动;深化整体护理,制定护理临床路径,增强人性化护理服务;加大健康教育覆盖面。为病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增加预约挂号、促进均匀就诊;采取有效措施缩短检查、治疗的预约时间;实施门诊收费、划价一条龙服务。加强医疗纠纷防范工作,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医疗纠纷处理水平。过渡好“医保”与“公疗”并轨改革中的问题,制定区级代管单位新的管理办法;做好我市全部进入“医保”的政策宣传工作;完善“医保”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门诊病人分类统计工作,方便“医保”患者就医。 (二)加强科研与教学工作,增强医院综合实力 实施科技兴院战略,提升科研水平。做好各层次科研立项和成果申报的组织工作,提高科研立项档次,特别是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要发挥自身优势,争取申报更多国家级科研项目和获得更多高级别成果奖项。加强对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项目的计划执行,加强考核和经费调控监督,力争取得预期研究成果。开放两个研究所实验室、动物实验中心,充分发挥医院中心实验室作用,搭建无围墙医学技术平台,为科研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鼓励护理专业人员积极开展护理科研,总结重点学科发展中形成的护理理论与方法,编写专科护理手册;充实已经建立的“科技人才库”,实施科技人才业绩考核标准,促进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 全方位开展教学工作,拓宽教学规模。加强学位点建设,除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外,力争年内成功申报内、外科博士学位点;加强研究生管理,整合研究生专题讲座和院内继续教育项目内容,统一安排,进行学分制管理;开展7年制本、硕连读教改工作;继续举办英语培训班;有计划进行教材立项和编写工作;制定、完善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职责、考核评估标准;引进学分管理系统,提高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水平;拓展联合办学方式,推动教育产业化发展。 筹建“眼、耳鼻咽喉科学院”。做好申报和基地硬件建设与人才储备工作。国家级“眼、耳鼻咽喉科学院”的建立将大大提升医院的科研教学层面,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 (三)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信息系统是实现医院管理智能化的有效手段。我院信息化工作将从硬件建设向软件开发转移。购置高性能服务器、对存储系统进行升级(预计在2005年建成完善的容灾备份系统),满足医院实际工作需要。以招标方式与实力雄厚的大型公司合作,建立全院统一标准、唯一的数据库系统,搭建统一的通用平台;进行医院需求迫切、与医疗密切相关的程序开发,进一步开展工作站试点和医疗数据存储等工作。 (四)探索新机制,推进三产规范化 以科技开发公司股份制改造为试点,规范经营模式,明确战略定位与业务组合,制定年度经营目标(营业流水同比增长20%),确立奖惩制度,从而带动劳服等其他三产的健康发展。 (五)围绕医院中心任务做好支持、保障工作 1、充分发挥同仁技术优势,指导各分院和社区医疗健康发展,可以适当考虑与同仁病源共享,研究可行性方案,以缓解目前眼科、耳鼻咽喉科供求关系突出的矛盾。加强国际间学术交流,组织筹办第三届国际眼科学术大会等大型国际会议。 2、强化采购中心职能,对器械、药品、工程、耗材及总务采购物品等实施招标,可以保有几家信誉好、价格合理、相对稳定的大型合作伙伴,简化购置程序,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速度。加大对工程招标、大型设备购置及经营部门工作的审计。 3、树立社会营销理念,做好对口支援及社会公益性医疗工作。 加强对外宣传,争取政府和社会更多支持,策划组织“青藏光明行动”等大型电视直播节目,扩大同仁品牌影响。 4、加强工作计划和规章制度的落实、检查和反馈,促进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加强治安、消防等安全防范工作,确保医院安全。做好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访、无偿献血以及依法纳税等组织管理工作。 5、加强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岗敬业,恪守职业道德,增强法律意识;发挥工会作用,努力为职工办实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三部分 发展规划与布局思考 (一)软件环境建设 1、大力推进全成本核算,力争年底实现全院60个二级科室、159个核算单位的全成本核算。 2、启动TQM(全面质量管理),实施ISO9000质量认证,强化基层管理网络建设。 这是一个全员参与的重点工程,要求由质控部牵头成立专门委员会,引入专业认证服务机构在上半年完成前期筹备工作,后半年全面展开。 3、开展岗位测评与绩效考核,建立量化薪酬体系。 在2-3个部门进行工作分析和岗位测评,实施绩效-薪酬改革试点。其意义在于保证医院战略目标的落实,重新审视部门流程,确定岗位相对价值,保证岗位发展方向,为人力成本核算奠定基础。要求职责上下连贯,对岗不对人,标准一致、完备,工作独立,过程保密、结果公开,接受质疑,重要环节请外部专家指导,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同时开展社会相同岗位平均工资的测定,为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 4、为新院区和拓展经营进行人才储备。 人才选聘科学化。在我院人力资源整体评估的基础上,人事部门要尽快制订人才战略规划和人才引进计划,根据岗位需要,制定规范的人才引进标准,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调整人才结构,努力实现队伍正态分布格局,使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为我院的规模化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科技人员和专业管理队伍培养。强化非医学专业管理人才医学知识的培训、现职管理队伍的职业化培养和技术人才队伍的综合培训,坚定同仁发展理念,将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和长期利益结合起来,大胆起用人才,扩大中层干部储备,留住人才,增强凝聚力、向心力使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为未来医院管理学院、新院区和医学城的运营奠定基础。 进一步完善和量化学科带头人标准。设立专家(院内、外)评审、考核小组,明晰责权利关系,实行短期聘任制,做到能上能下,激活组织运营效率。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继续开展首席专家、专业技术骨干评审和复审工作;实施国际、国内、本市知名专家培养工程;继续实施博士、硕士科研启动基金;继续实施人才住房租金补贴政策;在开展岗位测评、制定岗位职责和标准的同时,完善竞聘上岗、优胜劣太的用人机制,形成人员的合理流动,初步形成末位轮岗制,并建立合理的人员分流出口,提高全院职工综合素质。 5、制定全局性中长期学科发展战略。 积极争取前瞻性、战略性和重点科技创新攻关项目,并结合原始性创新基础研究,推动一些新兴和交叉学科发展。可以考虑组建跨学科的研究中心,设立交叉学科基金,充分利用优势带动全学科的发展。 加强基地建设,完善规范标准,发挥国家生命科学与人才培养基地作用的同时,积极推动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立项、申报和改建工作。贯彻院办所机制,提高资源的有效配置。充分发挥同仁品牌优势,巩固发展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三个重点学科的医疗、科研与学术水平,充分发挥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糖尿病会诊中心、泌尿外科会诊中心的作用,带动全院形成更多具有综合实力的学科实体;创造条件建立“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心”;加强亚重点学科(内科、外科、急诊科、手麻科)建设,在人才引进、设备购置、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亚重点学科要根据主、客观条件确定重点专业发展方向;其他学科相应调整,不断向新的阶梯迈进。 6、转变财务部门职能,加强决策参谋力度。 财金管理应在整体战略的指导下,发挥决策支持、杠杆调节、财务预算、税务筹划和资本运作功能。 计划设立总会计师,调整、细化职能分工;加强财务预算管理,要求本年度各个职能部门预算要抓准、抓紧、抓实,资金计划要可行,要与年度工作规划有机的联系起来。 7、拓展品牌、融纳社会资金建立全新体制的医疗实体。 力争上半年组建北京同仁医疗产业集团公司,吸纳多方战略投资,计划在南京和云南昆明以品牌授权的形式投资入股,分别建立股份制医院,拓展同仁产业规模,在此框架基础上设立医院管理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健全专业管理队伍,实行后勤社会化转轨,奠定同仁医疗产业化的发展基础。 8、加大医学城立项及筹备工作力度,力争3-5年建成营业。 充分利用政府平台,广开融资渠道,完善整体设计,吸引更多战略投资伙伴。医学城的设计将充分整合北京乃至全国的优势学科资源,建立集团、股份制运作模式;形成一个包括医疗保健、科研教学、产业经营、会议交流中心等多部门的健康医学园区。 (二)硬件环境建设 力争2003年底基本完成新院区工程建设和老院区新旧楼房的改造,努力改善患者的就医工作环境和职工的工作条件。 各位代表,同志们,今后三年的工作任务和2003年的工作要点已经明确,希望全体员工识大局,顾大体,团结奋斗,为迎接同仁美好的明天,实践我们共同的价值观,谱写医学发展历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