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访问 | English

新闻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我院举办第16个全国爱眼日主题活动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1-06-07
字号:
+-14

2011年6月6日是第16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爱眼日的主题是“关爱低视力患者 提高康复质量”。此次爱眼日主题活动于2011年6月3日在我院西区四层报告厅举办。

卫生部医政司李文婧处长、中国残联康复部秦新梅处长、北京市卫生局杜红处长、北京市残联唐海蛟副理事长、北京市残联康复处王彤副处长和我院李天佐副院长等参加了主题活动。会上,与会领导发表致辞,并向到场的低视力患者赠送了助视器。

“我的视力只有0.1,属于低视力人群,是助视器帮我看清了世界万物。”来自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孟维丽向在场人员讲述了她和助视器的故事,她说:“我出生时就被告知视力有缺陷,这对年轻的同样视力低下的妈妈造成了沉重打击。由于当时对医学知识的不了解,我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视力只有0.1。当时对于低视力的我,能够上学、能够看清书本上的字,是我最渴望的事情。县残联知道我的情况后,送给了我一个助视器,它可以看远处、看近处,我用这个助视器终于可以看清楚书本上的字、黑板上的字。在它的帮助下我考进了盲校,在这里,我又在诸多助视器的帮助下学习了很多东西和专业技能,并年年评为校三好学生,最终考取了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针灸推拿专业。助视器帮我解决了视力障碍带来的困难,帮我树立信心,帮我走进了大学的校门。我是幸运的,但我知道还有很多低视力的人群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合适的助视器,我希望社会各界人士都能关注低视力患者,让他们能找到合适的助视器,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

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我国目前有视力残疾1200万左右,占残疾人的14.86%;由此估计我国低视力人数大约在900万,在低视力残疾患者中可能约有25%,即约300余万患者需要低视力康复,如不采取积极措施,到2020年,我国盲及低视力将为目前的4倍。我国在低视力患者的预防、治疗及康复各方面都将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全国防盲指导组办公室主任、我院眼科中心防盲办主任胡爱莲博士介绍,低视力是指患者经过常规屈光矫正或药物、手术治疗后双眼视力仍在0.3以下,但不低于0.05,它不同于“盲”,低视力者仍然有部分视觉,但是其日常活动,如阅读、写作、看电视、行走等存在困难。

像孟维丽这样的低视力患者,他们在物体与眼睛相距几厘米的时候才可看清,于是,他们在这几厘米的世界里用微弱的视力捕捉世界的精彩,这就是低视力者的生活状态。因此,在此次爱眼日,我院的眼科专家们呼吁:关注低视力患者,提高康复质量。

胡主任介绍,我国低视力康复工作于80年代初开始受到眼科及社会各界的重视,从1988年开始制定的全国“八.五”第一部康复规划到“九.五”“十.五”和 “十一五”规划,都将低视力康复列入了重点,并建立了中国残疾人用品开发供应总站,在我国的某些大城市建立了助视器的生产定点厂家,促进了低视力康复工作的长足发展,至今我国已有近四十万低视力患者配戴了低视力助视器。2008年度全国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监测结果显示:七类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的比例增加,而视力残疾人接受服务的比例增加最大的,达到了21.7%。2010年底,我国已完成《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提出的要为10万名贫困低视力者免费配用助视器的目标。同时逐步扩大助视器供应品种和数量,提供信息服务,形成助视器供应服务网络。进一步研发新的符合中国低视力患者消费水平的助视器,通过及时的低视力康复,使得这些低视力/盲的患者从依靠他人过渡到自立,从依赖他人和社会的帮助而生活,过渡到独立自主地生活,为社会创造价值。

此次爱眼日主题活动中,我院的眼科专家们还分别围绕低视力康复进行科普讲座,并会陆续组织眼科专家进入社区或盲校,为群众讲解相关科普知识,帮助低视力患者提高康复质量,使他们能融入到社会的群体中,更好地适应社会。

宣传中心/宫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