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访问 | English

新闻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北京日报社记者体验“同仁一日”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1-09-29
字号:
+-14

编者按:2011年9月27日,北京日报社记者来我院采访,他们用真实的笔触,大量的数字,客观记录了我院医务工作者忙碌的一天。以下全文转载于《北京日报》9月29日一版。

同仁一日

梅宁华

李雪梅

方芳

北京同仁医院是享有盛誉的三级甲等医院。它的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疗水平位居全国之首,世界前列。同仁医院的运转堪称规模巨大、严谨高效,非身临其境是无法体会医务人员的努力和付出的。

9月27日清晨6时许,我们站在崇文门路口北连接着同仁医院东西两个院区的过街天桥上。

往西看,眼科挂号大厅门口人声鼎沸,数百名患者边等挂号大厅开门,边操着天南地北的口音,交流着各自的“看病经”。

向东望,医院不大的停车场已经停得满满当当,还不断有送病患的车欲往医院大门里拐,排队车辆占据了自行车道,向南堵到了100多米开外的崇文门路口,汽车喇叭声、自行车铃声此起彼伏,一片嘈杂。

门前车水马龙,门口人头攒动。同仁医院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场景一 清晨:紧张有序

6时半,医院保卫处长马洁打开眼科挂号厅的大门,等候的患者蜂拥而入,狭窄的大厅里,空气立刻变得浑浊起来。

保安人员按先来后到,迅速将人流在挂号窗口前分成六队,队尾甩出了大厅外。

挂号室的张雪征动作麻利地换好工装,又仔细检查了一遍抽屉里的现金、桌面上的财务章和成沓的空白就诊卡。

7时整,张雪征和30余位同伴同时打开面前的窗口。“我要挂眼底的专家号……”

不到20分钟,大屏幕上滚动显示,眼科专家号已经全部挂满。几分钟后,耳鼻喉科的专家号也满了。

7时半,神经内科主任张晓君走进办公室,开始处理邮件,准备8点钟的科室交班。西区门诊楼三层眼科诊室外,护士董桂霞已经站在墙边的视力表旁,开始为已经排起长龙的200多名患者逐一检查视力。

8时整,喉科副主任王军带着七八名医生准时查房,与此同时,全院共有三四百名医生在病房交班、查看住院病人的病情;

8时整,眼科主治医师周海英在诊室中迎来了第一个病人,与此同时,数十间诊室内,200多名大夫同时出诊;

8时整,眼整形科主任李冬梅当天的第一台手术准时“刀碰皮”,与此同时,东西两区的33个手术室门口同时亮起了“手术进行中”的红灯。

如同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清晨8点前,2000多名白班的同仁医护人员全部就位,门诊、手术室、病房、护理、药房、化验检查、CT室、划价收费等部门的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开始进入高节奏的一天。

场景二 诊疗:尽心竭力

冲洗、切开角膜缘、剥离白内障、植入人工晶体……按部就班,干净利落,很快,一台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就结束了。

此时,下一个病人已经完成术前准备,躺在手术台上等待手术。三个经验丰富的女医生同时上阵,十多名护士手一刻不停,为后续需要手术的病人眼睛贴标记,为再后面的近百名病人眼睛里点麻药。

在同仁医院,白内障手术就像一条精密仪器控制的流水线。虽然这只是眼科手术中的“小儿科”,但许多患者依然选择在同仁做,觉得心里踏实。半天时间,这条“流水线”就完成了200例白内障手术。

此时,全国知名眼底专家、眼科主任魏文斌的诊室里,也有一条流水线在“作业”。

十几平方米的诊室里,除了魏文斌外,还有4名助手和1位护士——护士负责叫号,魏文斌负责诊断,助手负责诊前检查和诊后开药。无论什么时候,“流水线”上的每个环节,都候着至少两三位患者。

诊室外,患者排成了两列长队,就像晚高峰时地铁1号线的站台,中间只留出一条曲里拐弯的小缝儿。一位身穿蓝衣的保安正满头大汗地维持秩序。

“您现在的情况需要住院,我先给您开住院证,但可能需要等床,一有床医院会马上打电话给您。”还不到上午10点,魏文斌就已经看到了当天加号的第10号。电脑显示,他当天的加号已经到了79号。乐观地估计,他得看到下午3点半。

“没办法,都是各个科室转给我需要会诊的病人,都有疑难问题,而且大多数是外地患者,不忍心让他们多等。”魏文斌记得,自己的“纪录”是一天看了110个病人,从早上8点一直看到下午4点多,午饭自然就免了。

医生没增加,来自全国的患者却在激增。今年8月份,同仁医院的门急诊总量达2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12%;出院病人数4556人次,比去年增加21%;住院手术加门诊手术共做了8616台,比去年增加20%。

场景三 就餐:叹为观止

中午11时,西区患者食堂开始热闹起来,25辆饭车排着队被推出来,食堂工作人员小孙推着饭车奔向西区眼科病房。

在午饭时间来到同仁医院的餐厅,有一种与其他就餐空间完全不同的感受。餐厅规模之大、就餐人数之多、来去之快,令人恍惚。

医务人员、患者、家属、后勤人员,每天中午,在同仁医院三个区共7个食堂,同时供应近万人进餐。每天,食堂都要消耗3000多斤粮食,其中光蒸米饭就要用掉1000多斤大米,采购员买肉全部从顺义肉联厂直接进货。

医院的食堂,最难做的就是病号饭,医院称为治疗饭。这个病人是糖尿病,一顿只能吃1.2两米饭,大师傅称好放在饭盒里;那个糖尿病患者可以吃1.3两,继续称。这都是全院13位营养师根据当天医嘱和病人的身高、体重算出来的。

像这样为每个特殊患者量身定制的治疗饭,同仁医院一顿要做大约300份。

“我12点半才看完最后一个病人,下午1点还有门诊,先走了啊。”中午12点45分,西区职工食堂里,一位年轻男医生正跟同事打招呼,行色匆匆,10分钟前他刚进来,随便要了份素炒饼。西区职工食堂有400个座位,每天中午能接待近2000人就餐,多数人都是十几分钟结束“战斗”。

还有很多医护人员赶不上饭点儿,每天食堂都有人推着封闭饭车给手术室送饭。“医生最喜欢粥和汤,我们知道,他们站了半天手术台,都渴。”

场景四 救治:攻坚克难

医疗是知识密集型行业,是对人们生命的救护,要求精益求精。

下午1点多才下手术的杨庆文大夫走下手术台,活动了一下由于一个姿势保持太久而略感僵硬的胳膊腿儿,第一感觉就是又饿又渴——怕术中上厕所,他一上午没敢喝水。

手术室里有间六七平方米的“餐厅”,几套简易桌椅,医生护士随来随吃,随吃随走。

今天的菜是西红柿炒鸡蛋和肉片苦瓜。杨庆文刚拿起筷子,电话铃响起,是急诊室打来的,一个6岁的贵州男孩因喉乳头状瘤堵塞气道,需要马上手术。

立刻叫停了后面的一台常规手术,铺单、准备手术器械、刷手消毒,手术室里忙而不乱。

孩子被推进来的时候,脸色铁灰,已经憋得不能平躺,只能坐在轮椅上,手无力地垂着。别看喉乳头状瘤是良性肿瘤,可是特别容易复发,这不,这已经是这个孩子第22次手术了!

由于情况危急,麻醉科副主任潘楚雄亲自上阵。给孩子施行了全身麻醉后,他的眼睛一刻不离监护仪,密切关注患儿的血氧饱和度。一根细长的黏膜切割钻,从孩子的嗓子眼儿里探进去,通过显微镜,杨庆文可以清楚地看到,不仅声门,就连气管上都长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肿瘤,堵住了呼吸道,难怪孩子喘不上来气。

其实,喉科医生并不爱做喉乳头状瘤手术,倒不是因为这个手术风险大,患儿极易在术中窒息死亡;也不是因为在术中,病毒会飞溅到主刀医生的脸上和手上,让医生染上扁平疣;更不是因为手术中的激光会对医生的眼睛造成很大损伤。而是因为,这个病的发病机理到现在还是个谜,有的孩子肿瘤长得特别快,每隔20多天就要做一次手术。每每看着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被肿瘤憋得小脸青紫,医生们总是备感医学的无能。

细细的钻头伸下去,如绣花般精细,一点一点,将肿瘤从声门处剥离,再往下探,将肿瘤从气管上剥离——刚才还堵得只剩下一道缝儿的气道,光滑通畅了。

切下来的肿瘤,被放进一个液氮桶,做成研究标本——对于喉乳头状瘤这个世界难题,同仁医院喉科有个专门的科研小组,密切关注世界医学这一领域的前沿进展,并对1000多名术后病人进行随访。毕竟,同仁是全国做喉乳头状瘤手术最多也是技术最棒的医院,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不敢稍有懈怠。

这名患儿被平安推出手术室时,已是将近5点了,但杨庆文还走不了——刚才临时推迟的那台常规手术还要完成。

窗外,夕阳西垂。

此时,神经内科主任张晓君刚刚结束了全科室的一次疑难杂症讨论会,讨论非常激烈,持续了3个多小时。每天下午,像这样的病例讨论,在各个科室再寻常不过。

利用半个小时安排好“十一”期间的节日出诊表,张晓君赶到食堂匆匆扒拉了两口饭,这才想起,自己上午出门诊一直到下午1点半,连午饭都没顾上吃。晚上还有一堆事等着她:欠一家医学杂志的4篇约稿后天必须交了;带的3个研究生课题马上要开题;有一项国际学术会议今年首次从欧洲搬到中国举办,张晓君是主委之一……

场景五 医护:今夜无眠

夜幕低垂,喧闹了一天的门诊大厅安静下来。但医院这台24小时的“永动机”却不得停歇。

耳鼻喉科病房里,责任护士曹飞将200毫升安素——一种牛奶一样的肠内营养液,用注射器慢慢推入73床女患者的鼻饲管里。这位病人当天刚刚因为多发性副神经瘤做完手术,还不能进食,插着鼻饲管,这就是她的晚饭。喂完晚饭,曹飞又用同样的方法给患者喂了一点水。随后,晚间护理开始了,冲洗会阴、擦拭全身、洗脚……

这天,本该是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罗晶轮休,但因为病房突然来了两个重病号,她又被临时叫来加班。晚上7点多赶到医院时,她发现当天的值班医生赵京阳已经忙得脚不点地,周华医生也被从家里叫过来“救急”。

两个重病号中,那位肠梗阻导致休克的老人已经80多岁了,住在13床。吸痰、监护、送去做CT,床旁做结肠镜,赵京阳一直忙到晚上11点多,曾经无数次从12床边走过,但是他根本没有时间多看一眼。12床的病人,是他的岳母。

深夜11时50分,一辆999急救车呼啸而来,蓝色顶灯旋转着生命的渴望,在漆黑的夜色中显得分外急迫。一位双目紧闭白发苍苍的老人被抬下救护车。“快,老人没有心跳了,需要抢救!”急诊室里一阵奔跑的脚步声。

这,注定又是一个不平静的夜晚。

尾声

当9月27日结束时,同仁医院留下了这样一串数字:

这一天,全院门诊量达10220人次,住院病人1486人。

这一天,全院400多名医生出诊。

这一天,仅西区的5个取药窗口就收方发药4000份,平均一个窗口40秒处理一张。

这一天,全院共做了200多台CT检查。

这一天,全院共完成391台手术,其中,时间最长的一台手术持续了10个小时。

向人民健康的守护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