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访问 | English

344-3.jpg

科研话题 关于《内耳毛细胞组蛋白乙酰化在噪声性耳聋中的变化及对其干预效果的研究》心得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4-21

NPD%SES_8MT{PU@QQFZ]3W6.png

编者按:2013年,我院科研工作再创佳绩,在首医系统我院科研综合总分第一,在2013年我院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也涌现出了很多中青年科研骨干。为此,本报邀请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这些中青年科研骨干结合科研项目的申报、研究的内容及意义等多方面进行介绍,希望能够对大家在科研工作中有所启迪。

关于《内耳毛细胞组蛋白乙酰化在噪声性耳聋中的变化及对其干预效果的研究》心得体会

我的科研经历之路很寻常,5年硕博连读,毕业工作,出国博士后研究,回国继续工作,第一次申请课题失败,第二次申请课题中标。如果说有可以分享的地方,大抵是以下三点。

1.勤交流,多协作。在博士期间,我的课题模型是老年性耳聋,我的在职师姐的课题是噪声性耳聋,由于研究内容偏基础,我们一起联系了同济医科大学长江学者王建枝老师,并借助王老师建立的病理生理实验室做研究。在研究期间一方面我们之间文章、经验共享,师姐噪声性耳聋相关文献我都阅读过,实验进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我也都有参与,当时看来虽然只是同门之情,但是现如今看来,之前的研究经历与此次国自然课题动物模型的选择不无关系。另一方面,与实验室病生基础研究同学相处融洽,在交流中发现他们常用的动物记忆力功能性评估的方法也能作为我博士课题功能性研究的一部分,为此进行了充实研究,对今后的课题研究有了很大的帮助。

2.海外学习,受益匪浅。在国外工作的一年半里,对我在研究方面最大的收获是“兴趣”。当你亲眼看见国外大牛们对本领域研究的热情和慷慨激昂的演讲后,再投身门下接受其对“科研逻辑性和严谨性”的专业培训,你也会不自觉地重新审视科研的必要性,从而愿意在发现问题——设计思路——解决问题中获得快乐,我想这就是我一直努力寻求的科研精神。

3.坚定信念,精益求精。回国后第一次申请是在导师的督促下匆忙上阵,结局自然败北。第二年当重新审查自己的课题书,发现在本以为“差不多”的申请书里,有很多低级错误,比如:图表与文字的不对应、错别字、多余的段落等问题,为此我对课题进行了重新补充阅读,并调整结构,最后经过认真的梳理才再次申请课题,同时也给了自己再次竞标的信心。此外,学校科研处的邵雪梅老师对“摘要”审核犀利的点评给了我莫大的帮助。

以上是我在科研项目研究和申请上的的一点心得和体会,希望能对大家有所裨益。

谢静,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治医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耳科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2003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2008年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3月-2011年8月到美国密歇根大学Kresge听力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4篇,中文综述3篇,英文综述1篇;参与作者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9篇,英文论文1篇。获有2013年“北京市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及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