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访问 | English

351-1.jpg

院士高峰论坛精彩回顾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0-20

在9月26日的“同仁论坛”开幕式暨院士高峰论坛上,眼科学院士谢立信教授、呼吸病学院士王辰教授、神经外科院士赵继宗教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院士韩德民教授做了精彩讲座,下面本刊节选一些精彩内容供大家阅读。

临床研究是医生的天职天命

中国工程院王辰院士的报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他认为医生必须由经验型向研究型临床工作转变,从一个临床行医者向科学行医者转变,进而成长为医学科学家,只有通过研究才能真正改善临床实践。中国的临床研究资源极为丰富,人口多、病例多,病例较集中于大医院,相对易于组织,且成本较低,具有得天独厚的研究条件。

但我国临床研究涉猎粗浅,高质量研究十分匮乏,如注册临床研究项目仅占世界2.96%,大型队列研究更是少之甚少。针对目前现状,王辰院士提出了发展我国临床研究的策略,即:前提是观念,关键是人才,依托是项目,支撑靠IT,运行靠平台,开展靠协同,引导靠政策,并一一解读。

百年神经外科回溯与展望

中国科学院赵继宗院士在演讲之初首先强调了利用创新来驱动发展的重要性,在总结百年神经外科发展时他将其分为3个阶段,即以保存生命,解决颅内高压为理念的经典神经外科阶段;以神经解剖保护为理念的显微神经外科阶段;以及以脑神经功能保护为理念的微创神经外科阶段,并指出技术平台的发展为百年神经外科的更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随后赵继宗院士对脑功能临床转化研究探索、脑研究计划、多重卒中危险因素共存的脑血管病的处理、植物状态的意识恢复、阿尔茨海默病等热点研究领域进行了展望,并提出未来神经外科将会利用脑机界面-计算机视觉、大数据(云)、3D打印模拟病灶与手术规划以及纳米机器人等先进技术指导临床工作。

最后赵继宗院士感叹道,突破脑疾病防治关键需要多学科协作创新,不以创新思维指导临床实践,则未来我们面临的只有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科学发展 开拓创新

中国工程院谢立信院士结合自身经历,给大家讲述了他如何从一名医生成长为院士的奋斗故事,给与会青年医生很多启示与激励。谢立信教授带领的眼科研究团队创新驱动发展,提出“板层角膜移植术应是治疗的主要手术方式”的转化医学模式,复发率及免疫排斥率大幅降低。研究结果全文纳入2005年角膜专著《Cornea》,并在美国眼科年会进行眼科技术的推广介绍,随后该技术在世界各地得以推广。谢院士强调,基础研究一定要结合临床进行转化研究才能发挥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流量数据时代:睡眠疾病的临床监测技术

报告开始,中国工程院韩德民院士分析了大数据时代及科技快速发展形势下医疗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医疗信息化的发展由“医院专业信息化”向“医疗机构整合信息化”转变,进而发展成为“医疗云健康”的目标。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等疾病风险增加1.2~8.0倍,是高风险岗位的第一杀手,伤亡率高出正常人群7.3倍,睡眠中窒息死亡风险较正常人提高2.2~2.7倍。

OSAHS的研究要点分为咽腔阻塞研究和鼻腔阻塞研究,目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何实现简化诊断,如何进行多学科合作并建立个体化评估诊断治疗等问题都寄希望于未来的大数据的整合,通过建立健康管理,利用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设备,实现“云”睡眠数据监测,最终搭建起“云”平台,实现最低成本的最大获益。摘自《中国医学论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