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京华时报:为患者守住最后的光明——记同仁医院眼科医生魏文斌
在光线昏暗的诊室里,他用一双慧眼辨析着隐匿于内眼深部那千差万别的疾患;在静谧的手术室内,他的一双巧手在直径仅为23毫米的眼球上进行微妙而精细的手术。尽管很难体会到患者手术以后那种“拨云见日”般的喜悦,但是他却享受到了为患者保住最后光明的幸福。他就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魏文斌。
0.03的光明就是幸福
魏文斌主攻的是眼底病。眼底病手术技术要求高,难度和风险大,每一次眼底手术都是对术者技术和心理的一次挑战。那些陈旧的病变,有时要进行多次修复,但由于视网膜神经结构的特殊性,无论怎么努力,手术多么完美,患者却很难达到0.3以上的视力。魏文斌开始怀疑,医生的努力有意义吗?
一年冬季的一天,刮着五六级大风。甘肃来的翁先生手心里握着一张皱皱巴巴的小纸条,上面只有3个字:魏文斌。他带着9岁的儿子小信,慕名到同仁医院找魏文斌治疗。
小信的眼疾属疑难病症,这是一场高难度的手术,进行了两个多小时。
术后第二天,纱布一圈圈地从孩子的头上转移到魏文斌的手上,结果会怎样,他的心提了起来。几秒钟后,小信突然惊呼:“我看见你啦!”小脸上满是喜悦。经检查,小信的视力只有0.03。
0.03是什么概念?即患者要用放大镜并且贴在视力表上,才能看得清最大的那个符号。患者可以看得见身边的人和物,不过只是模糊的轮廓。
但这一瞬间,魏文斌顿悟,原来一丝光亮对人的生命如此重要!0.03,就是光明和黑暗的分界,就能让患者未来的人生充满光明。对于医生来说,患者0.03的光明就是一种幸福,就是医生的职责。
为了患者把自己变“老”
按照医院安排,魏文斌出一次门诊最多可以挂30个号。但看到那些千里迢迢从贫困地区赶来的患者,他实在不忍心“按时下班”,只能不停加号。他练就了“快速吃饭功”,中午10分钟吃完饭,继续打足精神看病。
每天长时间戴着近2斤重的眼底镜在手术台前手术,一天下来,魏文斌常常累得连话也说不出来,脖子僵硬无法动弹。同事韩松说,“据我所知,40岁的他目前的颈椎状态,跟60岁或者70岁的老人是等同的”。
魏文斌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患者等候住院时间不能超过两周,患者住院等候手术时间不能超过3天。
有一年大年三十,一位来自深圳的视网膜脱落患者焦灼地辗转了几家大医院,找不到能做手术的医生。患者来到同仁医院后,魏文斌立即为他安排了手术。有人问他:“大年三十你还做手术呀?”他说:“过一个年,患者就要耽误七天,手术成功率就会降低,视力恢复会很困难。”
一心传递同仁手艺
在同事眼中,魏文斌是个闲不住的人,不出门诊、没有手术的时候就往“最苦最穷的地方跑”。魏文斌还是个怪人,不忙着写论文、晋职称,而是一心想着将“同仁手艺”传下去。
魏文斌知道,只有在全国培养更多的眼科医生才能解决看眼病难的问题,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基层培养眼科人才的事业中。除了在自己任教的首都医科大讲课、带研究生,更多地接收进修医生,他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讲学和义诊上。贵州、安徽、江西、山西、新疆……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他努力让基层的医生能学到诊疗的规范和先进的医疗手段,感受到国内外眼科最新的医疗进展。
如今,魏文斌已经在这片被黑暗包围的世界里探索耕耘了20余年,为近万名濒临失明的患者守住了最后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