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访问 | English

新闻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 正文

媒体报道

北京日报:守住最后的光明

浏览次数:
字号:
+-14

本报记者 方芳

同仁医院东区眼科中心门诊大厅,一位风尘仆仆从山东农村赶来的中年汉子正磨着护士加号,汗津津的手里捏着一张皱巴巴的小纸条,纸条已被多次展开又攥紧,上面只有三个字:魏文斌。对这位汉子而言,这三个字意味着十几岁的儿子能否重见光明。

对于许多慕名而来的眼疾患者,北京,同仁医院,是他们求医之路的最后一站;而同仁医院眼科主任魏文斌,是能够帮助他们守住最后光明的人。

文质彬彬的魏文斌,有着一个很江湖的绰号“小魏飞刀”——因为他做手术比一般人快。他主攻的是眼底病。如果把人的眼睛比作照相机,眼底就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专门负责感光成像,如果眼底出了问题,病人就会有失明的危险。

47岁的魏文斌跟眼底打了26年交道。刚工作那几年,他很失落——别的眼科医生做完手术,患者能从看不见一下子恢复到视力1.0;而眼底病,无论魏文斌怎么努力,无论手术多么完美,他的患者视力也只能恢复到0.3以下。魏文斌一遍又一遍问自己:“我的工作有意义吗?”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9岁的少年小信。

由于先天性脉络膜缺损,视网膜病变,小信右眼已失明,左眼仅有一点光感,随时有失明的危险。父亲带着儿子辗转了多家医院,都被告知没希望了。魏文斌不忍心让这个经济并不富裕的家庭在付出不菲的手术费后,孩子的视力仍然只能恢复到眼前模糊的程度。他想劝那位父亲放弃手术,因为他不能保证把光明还给孩子。但这个常常沉默的9岁孩子用失去光彩的双眸表达了对光的强烈渴求。在患儿和家属的要求下,魏文斌决定手术。

这是一场高难度的手术,进行了两个多小时。术后第二天,当最后一圈纱布从小信眼前拿掉时,孩子没有任何反应。魏文斌的心一沉。几秒钟后,小信突然惊呼:“我看见你啦!”

经检查,小信的视力只有0.03。

0.03是什么概念?就是一个人要用放大镜并且贴在视力表上,才可以看得清第一行。小信可以看得见身边的人和物,但只是模糊的轮廓。

一瞬间,魏文斌顿悟:原来,即使只是一丝光亮,对在黑暗中挣扎的人也是如此重要!0.03,就是光明和黑暗的分界。能为病人守住最后的光明,对医生来说,是莫大的幸福。

患者的渴望督促着魏文斌不断超越自我。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人最常见眼内恶性肿瘤,十多年前,医学界除了摘除眼球没有更好的办法。能不能找到一种既能保留眼球、又不影响生命的治疗方法呢?在综合考虑患者的视力、肿瘤大小、部位和生长特征以及全身状况的情况下,魏文斌设计了一套现代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技术,进行眼内肿瘤局部切除。截至目前,他已开展此类手术150余例,是国内开展这种手术最多的医生。

每周两天门诊,魏文斌的诊室外永远挤满了操着各地方言的患者。一位医生正常的一次门诊应挂30个号,但魏文斌每次加到70多号是常事,最高纪录一天竟看了110位病人。那天,他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看到晚上9点多。为什么每次都会同意给那么多患者加号?“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小时候生活贫困,大学期间曾得到朋友的资助,并依靠奖学金完成学业。当我看到来自农村、来自贫困地区的患者,带着借来的钱,千里迢迢找到同仁医院、找到我的时候,我基本都会给他们加当天的号,他们少在北京待一天,就能少花不少钱。”

魏主任加的号,有的是病人找来的,有的是他自己“捡”来的。

大年三十儿上午,魏文斌按惯例到科室检查安全,在楼道里看到了一位30多岁的男子茫然地转来转去。上前一问,才知这是一位深圳来京出差的工程师,早上右眼突然看不见了。他到两家医院求医,等赶到同仁医院的时候,眼科号早就挂完了。

“跟我来。”魏文斌在门诊给他加了个号,检查后,发现他是急性视网膜脱离,当天下午,魏文斌加班为他做了手术。

护士长纳闷儿,按说这个病不属于急诊手术,干嘛非赶着大年三十儿做啊?

魏文斌解释,病人得的是急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当天手术,术后视力能恢复到0.8,但如果等到过完节上班再做,视力就有可能只恢复到0.2了。这意味着,一种结果能使病人在5米的距离内看得清眉毛眼睛,而另一种结果病人就只能看到一个轮廓。对病人来讲,天壤之别呀!

魏文斌有一位外地的脉黑瘤患者,术后多年最终发生了脑转移,弥留之际,他还想再见见魏大夫,请他再为自己检查一下,看看还有没有救。魏文斌得知后,当天就自费买了机票,去探望那位病人,并为他仔细做了检查。那不仅仅是一次对眼睛的检查,更是一名爱心医生与自己患者的深情道别。

即便每天出门诊连口水都不敢喝,唯恐这三五分钟少看了一位病人,魏文斌还是越来越感到,对于全国那么大的医疗需求而言,自己的力量太微小了。

“不怨患者都要到大医院看病,目前我们的医生水平差距的确很大。”2003年前,魏文斌也“走过穴”,到各地去做手术。正是那几年的经历让他深深感到,多培养几个好医生比自己多做几台手术要重要得多。2003年之后,他仍然全国各地跑,却不是“走穴”做手术,而是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基层讲学上。

贵州、安徽、江西、山西、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甘肃……足迹踏遍祖国大江南北,他努力让基层的医生能学到诊疗规范和国际最先进的医疗手段。魏文斌为贵阳培养了一位医生,如今已经是当地著名的视网膜专家,这两年,从贵阳转到同仁的病人已经少了很多。连续几年扶持起来的新疆库尔勒人民医院也已经成为当地眼科重点专科。

今年年初,他在兰州讲学时,听众中有一位80岁的老医生。魏文斌从早9点讲到晚5点,老先生就从早9点听到晚5点,一丝不苟地记笔记。他两次到西宁讲学,这位老医生都自费跟到西宁。6月,魏文斌的一本眼底病学新著出版了,他恭恭敬敬签上自己的名字,给这位耄耋之年仍在基层行医的老医生寄了过去。他说:“多培养一位大夫,就能多为好多人留住光明。”

洁白静谧的手术室内,魏文斌的一双巧手在直径仅23毫米的眼球上进行精妙的手术。尽管难以体会到患者术后那种“拨云见日”般的喜悦,但他却享受着为患者保住最后光明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