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访问 | 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新技术新项目

高致病性禽流感系列谈(一)

浏览次数:
字号:
+-14

>[概述] >

>

流行性感冒(inf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为甲、乙、丙三型流行性感冒病毒,通过飞沫传播,自本世纪以来已有五次世界性大流行的纪载,分别发生于1900、1918、1957、1968和1977年,其中以1918年的一次流行最为严重,死亡人数达2000万之多。我国从1953年至1976年已有12次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流感流行,每次流行均由A型流感病毒所引起。由于疫苗的应用,进入80年代以后流感的疫情以散发与小暴发为主,没有明显的流行发生。 >

禽流感是由A型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家禽和野禽)传染病、传播速度、发病率、死亡率极高,被国际兽疫局定为A类传染病,一旦爆发会给养禽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1997年5月9日,香港一名3岁男童体内分离出一株A型流感病毒,同年8月确诊为全球首例由A型(H5N1)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间病例,至当年底,香港共发生18例确诊病例,其中死亡6例。这也首次证实了H5N1病毒能感染人类,并有很高的致死率。近来,韩国、日本、越南局部地区暴发了鸡、鸭禽流感,截至2004年2月3日,越南已有13人感染禽流感,9例死亡。12日,山口县阿东町养鸡场证实发生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病毒名为H5N1,是H5病毒的一种变种。和韩国、越南发现的禽流感病毒属于同种类型。 >【流行病学】 >病原菌:

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RNA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或细长形,直径为80~120nm,有一层脂质囊膜,膜上有糖蛋白纤突,是由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所构成,均具有抗原性。血凝素促使病毒吸附到细胞上,引起细胞感染,神经氨酸酶作用点在于细胞释放病毒,引起进一步播散。流感病毒的核酸是8个片段的单股RNA,可用补体结合试验将其区分为A、B、C三型(我国称甲、乙、丙三型)。根据表面蛋白质的不同,A型流感病毒可分为H1到H15等15种类型,而神经氨酸酶仅有N1、N2。以往人类流感主要对其中的H1和H3亚型易感。主要是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的变异。 >A型流感病毒变异是常见的自然现象,有时只有一种抗原发生变异,有时两种抗原同时发生变异,例如1946~1957年的A型流行株为(H1N1),1957~1968年的流行株为(H2N2)。在年轻人中(尤其是学生)引起流行。其中具有高致病性的H5和H7型在世界各地不断引起禽流感,但很少有人类感染病例。A型流感病毒的变异,系由于两株不同毒株同时感染单个细胞,造成病毒基因重新组合,使血凝素或/与神经氨酸酶同时发生变化,导致新型的出现,称为抗原性转变(antigenic shift),例如在人群中流行株的血凝素基因与鸟型流感病毒基因重新组合;另一种称为抗原性漂流(antigenic drift),由于在免疫系统压力下流感病素通过变异与选择而成的流行株,主要的改变在血凝素上氨基酸的替代, Webster RG等1993年报导:根据8株A型流感病毒RNA片段的核苷酸序列种素分析,人类宿主的A型流感病毒来自鸟类流感病毒基因库。作者对意大利猪群中循环的经典H1N1株、鸟型H1N1株和人类株进行种系分析发现基因重组是在欧洲猪群中鸟类与人类病毒间进行。作者认为欧洲猪可能作为人类与鸟类宿主的流感病毒基因重新组合的混合场所。 >

禽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世界各地的禽流感主要由高致病性的H5和H7两种亚型引起。目前在韩国和日本等地流行的禽流感病毒属H5N1型,通常只在禽类中传播,很少感染人类。禽流感最早于1878年爆发在意大利。100多年来,人类并没有掌握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仅能以消毒、隔离、大量宰杀禽畜的方法防止其蔓延。根据禽流感致病性的不同,可以将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和无致病性禽流感。最近国内外由H5N1血清型引起的禽流感称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危害巨大。 >

不同病毒分别感染不同的生物,越过物种界限并不容易,迄今还没有证据表明禽流感病毒会直接导致人类流感暴发。但是,病毒能够很快地繁殖和变异,在人与动物接触频繁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一些毒株发生变异,从而跨越物种界限,在人群中引起新型流感暴发,人类应对此保持高度警惕。一旦禽流感病毒发生大的变异,能侵入人体细胞,将有可能成为袭击人类的新型流感。由于疫苗和药物研究滞后,新型流感一旦大规模流行,人类将受到重大危害。

>

传染原:禽流感的传染来源较多。一是来自家禽,如鸡、鸭、鹅等。二是来自野外野生鸟类,家禽流感的暴发,野生鸟类的传播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感染来源,特别是迁徙性的水禽。迁徙性水禽的带毒、排毒非常普遍。三是来自其他动物。

越南禽流感暴发后,当地官员称,禽流感病毒可能是经过猪传染给人的。禽肉煮熟煮透后,病毒传播的可能性较小。但如果病禽未经煮熟煮透食用,病毒很可能进入人体。 >

传播途径:它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

可分为直接接触和病毒污染物间接接触两种。禽流感病毒存在于病禽和感染禽的消化道、呼吸道和禽体脏器组织中。因此病毒可随眼、鼻、口腔分泌物及粪便排出体外,含禽病毒的分泌物、粪便、死禽尸体污染的任何物体,如饲料、饮水、鸡舍、空气、笼具、饲养管理用具,运输车辆、昆虫以及各种携带病毒的鸟类等均可机械性传播。健康禽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引起发病。人工感染途径包括鼻内、气管、结膜、皮下、肌肉、静脉内、口腔、腹腔、气囊、泄殖腔、颅内及气溶胶等。由于感染禽能从粪便中大量排出病毒,污染一切物品,如饲养管理器具、设备、蛋盘、蛋筐、受精工具、动物、饲料、饮水、垫草、衣物、运输车辆等,均可成为病原的机械性传播媒介。人员的流动与消毒不严,可起着非常重要的传播作用。从鸟类中分出的病毒也有感染其他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的潜在能力。在一定条件下,病人也可以成为传染源,通过存在于口腔和粪便的禽流感病毒,特别是在凉爽和潮湿温和的条件下存活时间延长,人类直接接触受H5N1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H5N1病毒都会受到感染。此外,通过飞沫及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也是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禽流感是一种动物源性疾病,一般情况下,禽流感病毒并不容易使人类发病。此外,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途径主要是接触感染,目前尚未发现由于吃鸡肉和鸡蛋而受到感染的病例。但这种病毒可能转变成一种具有极强传染性的普通人类流感病毒,从而对人类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威胁。这种禽流感一旦变异后可能会成为普通人类流感病毒,而人体对于新的流感病毒几乎没有任何免疫力。因为人类的流感病毒远远比非典病毒更具传染性。流感病毒可以在空气中迅速传播,而非典病毒则通常在近距离接触后才会被传染。所以一旦禽流感变异为普通人类流感传播开来,其蔓延速度将大大超过非典。一旦禽流感病毒与人类病毒重组,从理论上说,就可能通过人与人传播。届时,这种病毒就会成为人类病毒,好像流感病毒一样。 >

禽流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数发生在冬、春季节,尤其是气候变化剧烈的冬春季节发生较多。本病的流行特点是:突然发病、发病率高、迅速蔓延、流行过程短但能多次反复。 >

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与年龄、性别、职业等都无关。流感病毒三个型别之间无交叉免疫,感染后免疫维持时间不长,感染5个月后虽血中有抗体存在,但只能阻止感染同一型病毒。呼吸道产生分泌型抗体,能阻止病毒的侵入,但当局部粘膜上皮细胞脱落后,即失去其保护作用,故局部抗体比血液中抗体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