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质量管理
医疗卫生体制现状与改革探索
医疗卫生体制现状与改革探索
北京同仁医院
李新萍 【摘
要】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在医疗卫生改革的大潮中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近年来已经越来越深入地触及到体制问题,使医疗卫生改革中遇到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面临得到解决。由于医疗卫生改革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改革相比还比较滞后,加之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使得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集中体现在医疗卫生领域。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城市医疗服务的经济环境、体制环境、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入世以后,我国医疗市场的对外开放将由目前的有限范围转变为全方位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国际规则将越来越多地融入我国法律的框架内,使各项管理法则更具透明性和预测性;不利于公平竞争的陈旧章程在市场经济的成熟过程中将被逐步取缔,适者生存的市场规则也必将推进医疗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的公立医疗机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医疗卫生体制的客观分析,引发出针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5点思考。结合北京同仁医院在改革与发展中认真分析当前的医疗服务市场,正视医疗卫生系统现状,借鉴国外医疗行业的发展经验,为顺应国内医疗体制、运行机制与国外一体化运行,形成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群众基本医疗需求,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健康需求的格局进行积极探索而取得的成效和积累的经验的实践,得出医疗卫生体制各项改革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保证人民群众享受到基本医疗,并不断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结论。 【正
文】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城市医疗服务的经济环境、体制环境、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入世以后,我国医疗市场的对外开放将由目前的有限范围转变为全方位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国际规则将越来越多地融入我国法律的框架内,使各项管理法则更具透明性和预测性;不利于公平竞争的陈旧章程在市场经济的成熟过程中将被逐步取缔,适者生存的市场规则也必将推进医疗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的公立医疗机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医疗卫生体制现状分析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医疗市场目前所面临的困难既有政府主体方面,也有消费主体病人方面、医疗机构主体方面以及医疗服务市场方面的问题。
(1)、政府主体方面,主要体现在国家卫生投入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而且政府办医模式,管办不清,责任主体不明,既难满足不同人群的市场需求,也满足不了医疗事业飞速发展的需求。
(2)、消费者主体方面,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消费者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福利性缺乏正确认识,导致盲目追求最大福利性;医疗消费弹性随着收入水平的差距而不断增大,多样化、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日益显现;医疗结构在设置上长期过于扁平化,致使高收入患者对医疗服务不满意;而低收入患者对价格不满意,导致社会各阶层人群的不满情绪,束缚了医疗市场的健康发展。
(3)、医疗机构方面,医疗服务价格不合理,技术服务价格低,难以真正体现医护人员的职业价值;补偿机制不健全,由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差额补贴,导致医疗机构以支定收,不得不依赖大型医疗设备,销售药品的批零差价来维持运转,以达到利润最大化,致使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失控,医疗机构主体无法根据区域需求进行合理设置以及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进行科学分布。
(4)、医疗服务市场方面,由于长期受公费医疗报销制度和单一服务收费标准的制约,医疗市场的供给交换环节脱位,竞争机制难以实现。医疗服务市场表现出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医生熟悉于医疗服务信息,患者却经常无法相信信息的真实性,从而造成被动地接受服务价格,呈现出一定的盲目性。
二、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思考
1、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其宏观调控及监管作用
从经济学上来说,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政府则担负着宏观管理与调控的职责。因此,在医院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正确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职能界面,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凡是市场能够做好的,都应该交给市场去做,市场失灵而社会又需要的,政府应该担起责任。为防止政府失灵,政府承担的一些责任,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来运作,政府行政和市场运营必须遵循法制。
2、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医疗机构的空间布局
根据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国家财力和目前公立医院的实际状况,现行公立医院体制与运行机制亟待改革。科学规划医疗机构设置,关系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依据。当前医疗机构主要矛盾不是总量过剩,而是结构不合理。要根据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及生态环境改变等各种因素,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需求,制定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医疗机构设置,优化医疗机构的空间布局,建立起与人民群众医疗需求相适应的医疗服务体系。通过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有效控制卫生资源的增量,着力调整卫生资源的存量,逐步改变条块分割、重复设置、无序竞争的状况,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均衡发展的新格局。
3、实行医疗机构全行业监管
按照属地化原则,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不分隶属关系、不分所有制形式,依法实行全行业监管。加强医疗机构准入管理,打击各种违法行医、不正当竞争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完善制度和措施,加强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和医疗质量监管。
4、逐步引入并强化市场机制,让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医疗服务市场
要改变政府单一投资办医的局面,形成政府主办的医院、民办非营利性医院和营利性医院的多元化医院体系。政府在公共卫生科研和教育、疾病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以及基础性大众卫生服务等领域应加强管理和增加投入,留下的空间让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医疗机构进行补充,营造市场活力。
5、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完善城市两级服务体系
明确社区卫生服务在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形成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分工、相互合作的两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要充分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是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途径,明确社区卫生服务在公共卫生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扶持力度,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解决业务用房等方面要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要采取有效措施,在卫生系统内部对医疗服务资源进行统一整合;鼓励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纵向合作和技术支持,打通医院和社区间的人才交流与培训的渠道,鼓励大中型医疗机构人员采取挂牌、兼职、下派等多种形式向社区流动,加快医学人才向基层“沉淀”和双向转诊体系的建立。
三、北京同仁医院改革探索
北京同仁医院始创于1886年,是一所融合了中西方传统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经过118年的发展,形成了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心血管疾病诊疗三足鼎立的重点学科优势;发展了糖尿病专业、肝胆胰专业、足踝外科、麻醉科、器官移植等学科特色;全面提高了医院的整体综合实力。医院拥有国内首家医疗服务驰名商标-“同仁”,每日门急诊量平均为4000—5000人次,等床住院的患者心急如焚。
在这种情况下,为缓解医院供需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同仁医院充分利用百年同仁沉淀的技术、品牌和文化,通过对同仁资源的有机整合,实现同仁低成本规模扩张,不断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实现同仁事业持续稳定成长。
1、规模扩张,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需求
2004年5月18日,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同仁医院南区投入运营;2004年3月,被整体收购并经过装修改造的原北京亚视金朗大酒店正式开诊接待患者。至此,北京同仁医院由原来的一址变为三个院区,占地面积由1.8万多平方米扩大到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增至17.9万平方米,比原来扩大了约10倍。医院职工增至2700余人,病床增至1700张。两院区在保证医疗服务与老院拥有同样的质量和信誉的基础上,其宾馆式的医疗环境、人性化的服务特色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有效缓解了病人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
2、加强学科建设,实现以医疗为主体,相关产业均衡发展格局。 领先的学科是医院的品牌产品,是医院差异化战略的重要保障,同仁医院将重点学科建设作为首要工作任务,首先结合医院特点,对学科进行了层次划分,对不同层次的学科采用不同的发展政策。明确了重点学科重点发展,亚重点学科加速发展,非重点学科相应发展的学科发展战略。在人才引进、设备购置、资金投入等方面向重点学科、亚重点学科倾斜,以重点学科、亚重点学科带动其他学科的全面发展,以形成长期平衡的业务结构体系,即具有稳定的核心业务、有前景的增长业务、和宽阔的种子业务,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医院还积极探索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努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不断变革和创新,扩大竞争优势,逐步实现以医疗为主体,相关产业均衡发展的格局。
依托同仁眼科优势成立的同仁医学科技开发公司经历10年的发展,其经营主项验光配镜在京直营连锁店12家、外埠加盟店10家;开办白内障、近视眼中心共5家;公司净资产由最初的50万元增长为2398.43万元,成为北京卫生产业中的佼佼者。
3、引入社会资本,积极探索现代医院企业化管理和经营的模式。 近年来,国家先后制定一系列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为国有医院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由于涉及医院产权交易、职工身份转换与减员增效后职工的安置分流等具体操作配套政策的不完善,国有医院的改革尚处于试点与探索过程中。同仁医院积极参与国有医院改革试点并在探索医院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003年医院与其他3家企业共同投资成立同仁医疗产业有限公司,然后以同仁医疗产业有限公司为投资主体,以相对控股的股东身份在南京、昆明等地新建和收购医院,从而以较少的原始投入吸纳较大的社会资本,来实现医院服务规模的扩张。同时,成立北京同仁医院管理公司,引入国际通行的医院管理标准体系和经营模式,对兼并、收购医院进行全方位的经营和管理。
4、实行成本核算,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效益。
进入市场经济以后,政府对医院的补偿逐年减少,医院必须加强经济管理,改善经济管理方法和手段,促进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和规范化;准确及时地计算医院的成本费用与消耗,客观反映不同服务对象的医疗需求;通过成本核算合理分配卫生资源,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医院优质、高效、低耗运营,增强医院在市场经济下的竞争能力。北京同仁医院从2002开始实行全成本核算,确立了168个核查单位(一、二、三、四级);建立了《三级人员实际岗位动态管理数据库》;开展资产评估,划分为各核算单位管理;建章立制、管理监控二库;升级医院HIS系统、工资程序;建立健全《物资材料计量、收发、盘点》制度;规范第一手的原始数据搜集与统计工作。为改进医院经济管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5、试行企业化人员管理制度,新员工实行聘用制社会化管理。
2004年,430名新员工进入同仁医院。医院在近年来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如全员聘用制、评聘分开等的基础上,对所有新员工采取了编制外管理的聘用合同制。新员工的档案和人事关系由医院委托北京市人事局下属的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统一管理,设立同仁医院集体户。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四险一金。新员工与老员工同岗同酬、实行统一的岗位管理,并根据岗位需要竞聘上岗。同仁医院从2001年开始对所有中专毕业的护士以及大专毕业的文秘已经开始试行这种聘用制度,这也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大势所趋。
6、文化整合,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北京同仁医院是一所具有118年历史的老医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熔铸了“精诚勤和”的同仁精神,在一代又一代的同仁人身上,体现着对工作严谨求精,对医院关爱如家的良好品质。
为了适应医疗改革态势,适应医疗市场竞争,北京同仁医院在继承同仁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10年“创建大型现代化同仁医疗集团”的发展目标,并不断向全院职工灌输“苦练内功、精于内涵、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发展理念,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同仁文化新的内涵。
(1)、开展人格人性教育,培养具有足够人文底蕴的医务工作者
随着时代的变迁,医院已不再只是原来意义上的以医疗为中心的服务机构,而是一个与人类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的特殊服务实体。为此,医院广泛开展了人格与人性教育,倡导“要想做好事,先要做好人”的思想理念。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孜孜不倦追求医术的提高,更应该在人本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境界下,以天下安康为己任,砺练高尚人格,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用辨证思想感悟社会,关注生命,服务人民;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对学术思想和专业技术进行探索,求实,创新;在努力提高综合素质的追求中体现生命的价值,体现对人类生命质量的责任。
(2)营造兼容并包、有容乃大的和谐发展氛围,为医院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立国安邦、君子处世的准则。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惟有“和而不同”,即和谐而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各尽所能,共同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最佳境界。
同仁医院在118年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同仁同心,和衷共济的优良传统。面对改革发展时期各种矛盾与冲突并存的严峻考验,医院要求全体干部要做医院各项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拥护者和执行者,一切从维护医院发展的最高利益出发,唱好主旋律;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内关心职工、爱护职工,认真维护同仁医院2000余名职工的利益;对外方便病人、造福病人,认真维护广大患者的利益。赢得病人满意;要以博大的胸怀广纳群贤,为了实现同仁医院的长远发展目标团结协作,积极创新;要忍辱负重,海纳百川,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积极营造兼容并包、有容乃大的和谐氛围,为医院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倡导个人奋斗与团队精神的完美结合,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实践中体现个人价值。
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正在走向现代化,这种社会现实在价值观念上要求尊重个人的自由、权利、人格、个性、价值、尊严,要求肯定个人平等地追求自己幸福和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既肯定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又强调个体要通过他人和整体利益的实现来实现自己利益的价值观念,才能适应和促进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健康而快速地发展。同仁医院在肯定个人奋斗不断进取的同时,注重宣传和倡导团队精神,培养集体主义意识,坚持“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但可以存在完美的团队”的主张,力求达到个人奋斗与团队精神的完美结合,为追求同仁共同的发展目标而精诚协作,团结一心。
四、结语
当前,医疗卫生行业在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中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医疗卫生体制的各项改革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保证人民群众享受到基本医疗,并不断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