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0207
我院完成全国首例3D腹腔镜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在繁忙紧张的手术室里,医生们戴上了“3D眼镜”,主刀医生双手熟练地操作细长的手术器械,抬眼观察着显示屏,显示屏上血管被一根根的显露,肌束被一层层、一丝丝分离、切断......”这个犹如科幻电影的场景,如今正真实地发生在临床医学的应用中。
2013年7月26日上午9时,在手术室,我院院长、外科中心主任伍冀湘教授正在利用3D腹腔镜为一名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进行改良Heller加胃底折叠手术,即经3D腹腔镜行食管贲门括约肌切开术加胃底折叠手术。
手术室里,伍冀湘教授佩戴着一副“3D眼镜”,一边熟练而精准地操作,一边抬眼观察着显示屏,手术画面通过3D显示系统变得更加立体、清晰。术中,伍教授可以精准地自食管粘膜表面将食管环形肌肌束一层层、一丝丝分离、切断,并借助三维监视器画面呈现出的纵深感,清晰感知食管肌层和胃肌层切开的长度,避免过度损伤胃套索纤维,减少术后吞咽困难的复发和/或并发反流性食管炎的可能。术中通过胃镜观察和食管下段括约肌切开部位打气,可在腹腔镜下观察到食管粘膜膨出完全、无漏气,食管下段切开充分、食管粘膜完整。1个小时后,我国首例3D腹腔镜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成功完成。
3D腹腔镜应用临床已有一段时间,但是针对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还没有先例,为此在手术的前3天,在伍冀湘教授主持的一次多学科讨论会上,多位专家就如何利用3D腹腔镜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的专家包括了我院胸外科李建业主任医师、消化科钱冬梅副主任医师和放射科田其昌主任医师等。
伍教授指出,对于贲门失弛缓症治疗通常采用的是改良Heller加胃底折叠手术。Heller术后最为常见并发症是术后下咽困难,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食管下段括约肌切开不彻底,尤其是靠近食管粘膜的食管环形肌,食管环形肌的肌束极其纤细,通常比发丝还要细,紧贴粘膜,因此在开腹或者普通腹腔镜手术下不易被发现、判断,使得一些手术医生误判导致术中食管粘膜破损。为此很多手术医生会采用纱布在食管粘膜表面反复擦试,以此来切断环形肌肌束,但效果并不确切,因此术后还会有患者出现下咽困难的症状。然而,3D腹腔镜具有模拟双眼三维立体成像和视野高清放大的特点,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时,可以更加全面而详尽地了解解剖细节,降低解剖难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术后疗效,节约手术时间。较普通腹腔镜手术,3D腹腔镜在分离血管、展示细微结构和还原手术层次感上更具优势。
据悉,作为国内早期腹腔镜手术技术开创者之一,伍冀湘教授已在我院带领外科中心积极推广3D腹腔镜手术,并先后在胃肠、肝脏、泌尿系统、妇科手术中开展此技术,同时计划创办微创外科培训交流中心,普及推广微创外科技术,造福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