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访问 | English

新闻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百年同仁 世纪辉煌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06-10-16
字号:
+-14

百年同仁

世纪辉煌

北京同仁医院120年变迁见证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 2006年10月16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喜迎建院120周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是一所以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和心血管科为重点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同仁品牌是国家商标局认定的国内医疗服务业首家驰名商标。 同仁医院始创于1886年,为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早年在华创立。据《同仁医院成立五十年小史》记载,医院原坐落孝顺胡同美以美会邻近的几间平房,英文原名为美以美会医院,中文名为同仁医院。1903年,医院在霍普金斯•贺庆家族的资助下得到扩建,不但扩大了眼科,还设立了内科、外科、x光科等,奠定了综合医院的雏形。但是,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医院发展十分缓慢。到解放前夕,医院仅有病床100张,员工百余人。 解放前,同仁医院放射科曾经是北平地下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点,共产党员崔月犁、孙振周、徐彦等以医生的身份为掩护,团结广大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做了大量革命工作,通过各种方式挽留了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为新中国的建设保留了宝贵的医学人才。 解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同仁医院得到迅速发展。作为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的首家医院,1954年,同仁医院成为北京市第一家扩建的医院,病床增至600张。改革开放后的1986年,同仁医院再次扩建,兴建了总面积4.3万平方米的综合大楼,病床扩大到800张。此后,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医院多次进行装修改造,扩建门诊、增加病床、改善环境,以缓解越来越突出的供需矛盾。进入新世纪以来,医院多方筹措资金,再次对医院进行了扩建改造。2004年2月,总面积3.6万平方米的原金朗大酒店被医院收购改造成为医院东区,开放病床304张;2004年5月,建筑面积80000平方米、位于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医院南区投入运营,开放病床500张。南区的建成,符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卫生规划,对扩大优质资源,疏解城市功能,完善开发区的公共配套措施,方便开发区及周边地区居民就医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拓展了同仁医院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半径、缓解了医院本部患者住院难的压力。 今昔同仁天壤之别。从一家小眼科诊所发展到今天的三个院区,同仁医院目前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开放病床1600张,设有57个临床和医技科室,职工293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369人。固定资产与建国初期相比增长了170倍,日平均门诊量从解放时的100多人次增长到今天的约6000人次。 同仁医院的发展,为广大患者带来最直接的利益就是看病更加便捷,环境更加舒适,服务更加优质。住院难是看病难的重要环节。医院扩建为三区后,大部分科室住院难的情况得到了改善,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病床分别从176和134张扩大到298和295张,有效缓解了重点学科病床压力。以眼科为例,以往由于供需矛盾尖锐,患者住院往往要等好几个月、甚至半年;现在,一般眼病患者可在十天到十五天住上院,白内障患者则更快,大大缩短了患者排队等候的时间。针对重点学科患者仍需等床的状况,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医院建立了三区统一的病床管理中心,根据诊断、病情缓急以及患者的需求,进行住院登记并为患者安排病床,如科室无空床,患者可被调剂到相关科室,对急、重症患者及时畅通绿色通道。为了保证医疗护理质量,医院对跨科住院的病人制定了“医生跟着病人走”管理原则,并强化对护士的综合能力培养,以保证患者能享有良好的医疗服务。 同仁医院最富盛名的就是眼科。具有120年历史的眼科目前为国家重点学科,设有9个亚科,擅长各类复杂、疑难眼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在难治性青光眼、眼内肿瘤、复杂眼内异物、感染性角膜病、视神经外伤、临床低视力、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疾病诊疗方面颇具特色;代表国际水平的应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切除脉络膜黑色素瘤、光动力学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经瞳孔激光温热疗法治疗眼底新生血管性及肿瘤性疾病等新技术正在蓬勃展开。一代又一代同仁眼科专家为广大患者摆脱黑暗、为我国眼科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卓绝的贡献。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作为医院另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率先在全国创立了耳神经外科、耳显微外科、鼻科喉科头颈外科五个亚科以及国内最先进,设备最完善的听力学、鼻内窥镜诊疗、头颈肿瘤综合治疗、睡眠呼吸监测和嗓音监测五大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保持气管食管异物取出、外耳畸形再造等传统优势技术的基础上,注重引进推广高新技术,积极拓宽医学专业领域,广泛开展代表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影像导航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人工电子耳蜗植入、头颈部肿瘤的早期干预、晚期挽救性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监测、诊治等,形成了学科在国内领先的优势与特色。 从双雄并立到三足鼎立,融心脏内科外科于一体的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成为同仁医院的新兴重点学科。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广泛开展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内支架等诊疗项目;采用国际领先的心脏固定器实施先进的冠状动脉搭桥术;积极开通冠心病绿色通道,医疗服务体现了高起点和高水平,增强了同仁医院的综合实力。 同仁医院在充分发挥重点学科作用的同时,更注重学科的整体配置和综合发展。内科在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方面诊疗经验丰富;血液内科和内分泌糖尿病科为北京市重点扶植学科。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和北京市糖尿病综合防治会诊中心设在院内。外科设有6个亚科,其中普外科的肝胆胰专业为北京市重点扶植学科。荟萃著名泌尿外科专家的北京市泌尿外科会诊中心、我国首家骨科足踝外科专科门诊、发展迅速的器官移植中心等,均可为患者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麻醉科是北京市重点扶植学科,既有综合性医院科系齐全的整体水平,又具眼科、耳鼻咽喉科专业麻醉特色。依托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科优势,整合神经外科麻醉科等多科力量组建的颅面创伤救治中心,具有丰富的救治眼、耳鼻喉、颌面以及颅脑等综合创伤的能力,提供接诊、检查、手术、监护一条龙服务的模式,成为地处交通要道的同仁医院新的医疗特色。 在医院管理年、创建人民满意医院过程中,同仁医院将2006年确立为“全过程质量管理年”,将提高医疗质量,满足病人需求作为医院建设永恒的主题。医院在完善各项医疗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加大医疗质量监管力度,建立了完备的考核体系,严格按照质量管理标准,落实目标责任制,规范各项医疗行为,并形成了定期考评、全程跟踪、适时反馈的工作机制,把医疗质量和服务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近年来,同仁医院的硬件环境不断改善、医疗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核磁共振、全能麻醉机、全自动生化仪、螺旋CT、4000ICT、激光治疗机、眼前节B超、眼科彩超、超声生物显微镜以及大型成套监护设备等先进高科技医疗设备完善。先进的医疗设备保障了先进的医疗水准,眼、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影像诊断技术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同时,信息管理中心的建立与不断完善,为医院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同仁医院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坚持科教兴院,将科研与教育紧密结合,通过实行科技成果双奖制,课题经费匹配制,鼓励专家和研究人员在科学研究领域探索创新,刻苦攻关;所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在首都医科大学系统名列前茅。改革开放以来,医院共获得科技成果奖励365项,其中国家级4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项。

从培训留学生,到培养研究生和本科生以及大专生的临床教学,以及培养护校中专生和培训全国各地的进修医护人员,同仁医院作为首都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和北京护士学校分校,承担着重要的教学任务。医院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87人,临床教学人员近千名。从2001年至2006年,培养大中专学生、本科生及研究生651人,首医本科班保持着统考“十连冠”的骄人成绩。 同仁医院有1959年国内最早成立的眼科研究所,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的防盲合作中心和国家博士后工作点,是集科研、临床、教学、管理为一体的科研单位。同仁眼库为国际眼库协会成员,也是全国最大的眼库。在眼科的临床与科研中,著名眼科专家张晓楼教授在自己的眼睛上接种病毒作实验,在沙眼防治方面作出卓越贡献,1988年荣获国际沙眼金质奖章。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建于1958年,国家博士后工作点。设有免疫室、生化室、解剖室、病理室、药研室、生理室和听力康复室以及防聋室。两个研究所同时主办多种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国家级大型学术期刊。 因眼科发展应运而生的同仁制镜室,至今已有整整一百年历史。当时作为华北地区首创,结束了华人配戴眼镜飘洋过海的历史。依托眼科品牌优势于1993年成立的同仁验光配镜中心,目前在北京拥有直营连锁店15家,外阜加盟店7家,连年在国家技术监督部门产品质量抽查中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 交流、合作,促进共同进步与发展。同仁医院与世界各国不断进行医学交流鲜明地显示出它的影响力。20年来,医院派到国外进修和学习半年以上的人员达到90人次,10人取得了博士学位;医院公派到国外短期交流、访问、参加学术会议的人员超过了1500人次;1991年以来,医院平均每年接待外宾约100人次,其中既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医学领域和医院管理领域的专家,也有WHO官员和各国政府官员。同时,还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的20余名专家和留学生在我院进修、接受培训。 同仁医院先后与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建立了多项合作关系,多次主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与技术交流。亚洲太平洋地区耳聋学术大会,世界卫生组织中国防盲会议,国际鼻内窥镜技术交流研讨会、人工耳蜗国际会议、国际鼻颅底外科学术会议等。

在新的历史时期,同仁医院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为国家分忧,为社会尽责。在2003年非典战役中,医院全体党员、干部和职工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共收治确诊及疑似病人54名,转院治疗32人;在完成抗击非典艰巨任务的同时,同仁医院向北京市SARS医疗救治指挥中心、北京市卫生局选派了大批干部,还向宣武医院、酒仙桥医院、地坛医院、佑安医院、胸科医院等SARS定点医院选派医疗队员总计381人。 长期以来,同仁医院发扬扶危济困、救死扶伤以及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先后向国内外派遣了70余批医疗队。已经形成品牌项目的光明行动,集流行病学调查、专业培训、医疗和健康教育为一体,近10年来组织近百名眼科专家,分赴青海、西藏、四川、新疆、内蒙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老少边穷省区,行程数万公里,为近万名贫困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实践着一代又一代同仁人“为民造福,让光明充满人间”的崇高理想。

更新观念,加强管理,不断探索从经验型管理向专业化、职业化管理的转变,医院先后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和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牵手,成为两家著名高等学府的MBA实习基地。择优录用专业管理人员56名。从宏观管理到微观管理,逐步形成了同仁医院突出的管理特色。 同仁的名字是眼睛的谐音,同仁的精神是健康的福音。纵观同仁医院120年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大同与仁爱,融进了同仁文化和崇高医德的精神内含,熔铸成了“精诚勤和”的同仁精神。一代又一代同仁人经过不懈地努力与追求,用心血与智慧开拓进取,积累了一笔宝贵的世纪财富,同仁人将永远不负同仁这个闪光的名字。 相关链接 一条主线:同仁医院的盛衰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息息相关。当社会政治进步、稳定,经济繁荣、发达时,医院就向前发展;当社会动乱,经济停滞、危机时,医院就受到破坏。同仁医院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史,是中国近、现代西医院历史的一个缩影;同仁医院120年的曲折经历,见证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艰难历程。 两个转折:在同仁医院的发展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的转折。第一次转折是新中国的诞生,北京的解放,使同仁医院从教会医院成为人民的医院,医院的性质变了,同仁医院属于人民。第二次转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同仁医院从一个技术、设备和管理都比较落后的医院向现代化医院转型。处在这一更加复杂、更加艰巨的伟大变革中,同仁医院坚定不移地向着实现全面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三次扩建:新中国建立后,同仁医院有过三次重要的扩建。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初,作为北京解放后第一家扩建的大型医院,北京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天字一号工程”—病房楼的兴建,为同仁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国家“七五”建设重点项目—门诊病房综合大楼,为实现医院现代化的目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第三次是在21世纪伊始,同仁医院大胆收购了一路之隔的金朗饭店,还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拥有600张病床的现代化医院。这次扩建,使同仁医院走出了由于占地面积狭小的困境,为同仁医院创建新的辉煌的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字箴言:精、诚、勤、和。同仁医院在120年的临床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和医院管理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医院文化,这就是“精、诚、勤、和”的同仁精神。“精、诚、勤、和”具有丰富的内涵,反映“同仁群体”对业务精益求精,对患者热诚服务,对工作勤奋进取,对事业开拓创新;和衷共济、同心同德,团结互助,和谐氛围。这是同仁医院生存、发展的巨大动力,也是同仁医院具有勃勃生机和活力的源泉。

2006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