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青光眼新术式首次走进藏区
眼科科技医疗拉萨行
为帮助藏区眼病患者并提高藏区百姓眼健康意识,北京同仁医院于7月10日至13日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开展了“眼科科技医疗拉萨行”活动。
由北京同仁医院院长、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长王宁利教授带领的我院眼科专家团队主任医师吕岚、卢宁、胡爱莲、马建民,副主任医师王怀洲和来自美国The Stem Cell Biology Laboratory, Stowers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斯托瓦斯医学研究所干细胞生物学实验室)的Ting Xie教授、University of South California(南加州大学)的Chuanqing Ding副教授在拉萨自治区藏医院举行眼科科技医疗讲座,并为藏区百姓进行义诊以及手术。
这次“眼科科技医疗拉萨行”不仅将常见的眼科疾病义诊和眼病知识讲座带到了青藏高原,还将一些世界前沿的眼病治疗技术在藏区医生中进行推广。7月11日上午,王宁利教授带领的团队在拉萨自治区藏医院举办了“眼科科技医疗拉萨行”活动启动仪式,并举办了眼科科技医疗讲座。拉萨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占堆、拉萨市市政府副市长扎西白珍等拉萨市领导到场并讲话。7月11日至12日,眼科专家们为眼病患者进行义诊,同时还为青光眼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分别采用了“房水流出通路重建术”、“微导管辅助的360°小梁切开术”,这是首次在青藏高原开展这两项国际领先术式治疗青光眼。
常规青光眼手术并发症多藏民也却步
由于交通不便及健康意识不到位,大多数藏民得了青光眼以后并不急着去看病,对于手术治疗更是恐惧和担忧。因为常规的青光眼手术术后并发症较多,做了手术之后患者还需要往返医院进行复查甚至再次手术,不少藏民在听到医生这样介绍病情后就放弃了治疗。
青光眼唯一有效的治疗为降眼压治疗,在我国约有50%以上的青光眼患者需要手术治疗。目前最常用的青光眼手术为“小梁切除术”,其本质为滤过性手术,是通过新建立的通道,将房水从眼内引流到结膜下,因此,要想手术成功,必然要有一个滤过泡的存在。王宁利教授团队研究发现,滤过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眼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且有可能出现滤过泡下垂、薄壁滤过泡、滤过泡炎、眼内炎等诸多并发症。滤过泡的存在造成了永久性的眼表结构改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宁利教授团队探出青光眼手术新思路
青光眼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是恢复房水的自然引流,让房水流出自然通道阻力下降,“黏小管成形术”的出现就能很好地实现该功能。“黏小管成形术”是一种新型非滤过泡依赖性青光眼手术,通过疏通房水的生理通道,可达到降低眼压的目的。由于该手术彻底杜绝了滤过泡相关并发症,且具有良好的降眼压效果,故该术式已成为开角型青光眼的常规手术方式之一。但是,该手术操作复杂,需要制作巩膜池和狄氏膜窗等复杂精细的操作,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王宁利教授团队于2010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此手术,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部分患者尽管术后狄氏膜窗和巩膜池消失,但眼压依然控制良好。说明这两个关键手术步骤(制作巩膜池和狄氏膜窗)并不一定和术后眼压相关。为了验证此假说,王宁利教授团队在国内外首次设计了以恢复房水生理引流为目标的“房水流出通路重建术”,术中无需制作巩膜池和狄氏膜窗的黏小管成形术。并将此新手术与粘小管成形术进行了临床对比观察,结果证实,此新术式既具有与传统黏小管成形术相似的手术成功率,又减少了相关手术并发症,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且手术难度减低,学习曲线缩短,更适宜于在基层医院推广。王宁利教授团队还研发了手术相关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及耗材。
藏民白玛家门口接受“房水流出通路重建术”
2017年7月11日下午,接受王宁利教授团队手术治疗的50岁患者藏民白玛,家住西藏墨竹贡嘎,患有青光眼,已经确诊一年多了,却一直拖着没有手术治疗。也试着用药物进行控制,但结果并不理想,眼压最高时40多,视力为30厘米指数,也就是说,只有把手伸到眼前才能看清楚几个手指。患者还经常有头疼头晕等不适。
王宁利教授团队给这位藏民进行了“房水流出通路重建术”,手术顺利,术后患者情况良好,眼压控制在13mmHg。“房水流出通路重建术”即术中无需制作巩膜池和狄氏膜窗的黏小管成形术,既具有与黏小管成形术相似的手术成功率,是治疗青光眼的前沿技术,术后护理简单,无需多次往返医院。
王宁利教授介绍,对“房水流出通路重建术”和黏小管成形术做了临床对照观察,结果显示:两种术式的成功率相似,但房水流出通路重建术操作更简单,术中并发症更少。新手术和传统滤过手术相比,近期并发症下降了30%,远期并发症下降了90%,彻底杜绝了滤过泡相关的手术并发症。手术成功率由67%上升到85%。项目组所在单位完成此类手术超过1000例。建立的“房水流出通路重建术手术操作规范”被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认可,达成专家共识,发表于《中华眼科杂志》。目前该项技术在全国10余个省市开展,将逐步推广到全国各省市。
青光眼的新术式解决72岁藏民的困扰
7月11日下午接受王宁利教授团队手术治疗的另外一位复杂性青光眼病患者,72岁的藏民单增旺堆,患有青光眼多年,左眼无光感,右眼视力0.1~0.2,家住山南,距离医院有300多公里,开车得5、6个小时才能到达藏医院。
王宁利教授检查后发现,这位患者患有囊膜剥脱性青光眼,即囊膜剥脱综合症继发的青光眼。本病是一种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假性囊膜剥脱物质典型地出现在晶状体前囊中央,假性囊膜是一种半透明、灰白色、头屑状膜样物质,在瞳孔缘处有时可看到这种剥脱物质呈卷曲状,一端连在晶状体前囊,一端游离在前房内。此类患者由于结缔组织发生了病变,青光眼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明显增多,手术难度大。传统的小梁切除术后容易发生组织瘢痕化,手术成功率低。由于此类患者眼压升高的机制主要是由于剥脱性物质沉积在小梁网,造成小梁网功能障碍,因此,王宁利教授团队给患者选择了“360°小梁切开术”,去除阻力增加的小梁网,让房水直接进入到schlemm管和积液管,从而达到降低眼压的目的。这种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治疗先天性青光眼的治疗术式,很好地解决72岁藏民单增旺堆的困扰。
相比较于常规的小梁切开术仅能进行120范围的手术切开,且不可直接确认切开部位是否准确,“微导管引导下的360°小梁切开术”是在黏小管成形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术式,是在直视下将发光微导管准确插入Schlemm管内,实现360°穿通,然后利用微导管将Schlemm管内壁及小梁网360°切开。该技术可避免常规手术切开,刀未进入Schlemm管而造成假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了切开部位的准确性,还可能一次手术切开全周Schlemm管内壁及小梁网,从而使手术效果提高并减少多次手术的几率。
此次“眼科科技医疗拉萨行”不仅将眼病防治知识带到藏民身边,还将先进的眼科手术技术手把手教给藏区医生。王宁利教授介绍,北京同仁医院还将在藏区开展常见眼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调查藏区白内障、青光眼等常见眼病的患病情况,探索高海拔和眼压、颅内压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高强紫外线照射跟眼科疾病发病之间的关系。西藏是眼科疾病的高发区,但全区眼科的医务人员只有50多名,真正能完成传统眼科手术的只有20多名。北京同仁医院,作为国内一流的医院,此次到拉萨义诊,除了帮助摸清拉萨眼科疾病的情况,将常见的眼科疾病义诊和眼病知识讲座带到了青藏高原外,还与当地建立起长期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实现对青藏高原的援助由输血模式转变为造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