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访问 | English

新闻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热烈祝贺 | 王宁利教授荣获亚太青光眼学会杰出成就奖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8-04-16
字号:
+-14

 

微信图片_20180416104143.jpg

 

微信图片_20180416104153.jpg

 

2018年4月13日,第四届亚太青光眼大会在韩国风光旖旎的海边城市釜山隆重开幕。来自世界各地青光眼专家和相关领域学者大约1000余名代表共聚一堂,共享学术盛宴。

 

微信图片_20180416104157.jpg

 

微信图片_20180416104201.jpg

微信图片_20180416104204.jpg

 

微信图片_20180416104208.jpg

 

微信图片_20180416104211.jpg

 

今天上午开幕式上,颁发了APGC设立的四个奖项,来自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王宁利教授获得亚太青光眼学会杰出成就奖。这是APGC成立以来中国大陆人第一次获此殊荣,王宁利教授在颁奖后做了题为《The impact of trans-laminar cribrosa pressure difference on blood vessels》的演讲。

 

部分现场图片

微信图片_20180416104216.jpg

微信图片_20180416104219.jpg

微信图片_20180416104222.jpg

微信图片_20180416104228.jpg

 

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但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因此,探究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40年来,研究跨筛板压力差在青光眼视神经改变中的作用为该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自1976年Volkov团队首次提出低颅压可能参与青光眼的发病机制,至今,在此机制研究领域已有约15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其中有8项由来自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教授带领的北京iCOP研究团队完成。


2010年,北京iCOP团队研究完成并发表了首个前瞻性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正常眼压青光眼患者颅内压偏低,并提出假说:跨筛板压力梯度(即眼内压与颅内压的差值)增大是导致正常眼压青光眼发生发展的原因。随后,该团队发表多篇文章证明眼内压增高或颅内压降低导致的跨筛板压力差增大与青光眼特征性视神经改变的相关性比单纯眼内压或颅内压更高。2年后的研究发现颅内压与体质指数(BMI)呈正相关关系,提示较低的BMI可能是正常眼压青光眼的潜在危险因素。同年,王宁利教授团队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提出首个无创测量计算球后脑脊液压力的方法。同时测量发现正常眼压青光眼患者球后视神经蛛网膜下腔宽度较窄,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前期研究结果。


2014年,北京iCOP团队在长期低颅压动物模型中观察到青光眼样视神经损伤,首次利用灵长类动物实验验证低颅压与青光眼发生的因果关系。随后,该团队研究提示轴浆流运输障碍可能是导致视神经损害的主要原因,此结果在青光眼发生的分子机制上也做出重要贡献。同期动物实验发现球后视神经周脑脊液循环存在某一“压力阈值”,当压力低于该阈值时,球后脑脊液循环会发生“腔室效应”。由此,王宁利教授团队将“跨筛板压力差”概念转换为“跨筛板压力梯度”,能够更为准确地理解压力变化与视神经损害的关系。


近期,北京iCOP团队利用B超测量球后3-7mm范围内视神经蛛网膜下腔面积,在验证前期结果的同时,也为进一步动态监测球后脑脊液压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该团队在伴随压力梯度变化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面也有一定发现,为诠释跨筛板压力梯度增大对青光眼发生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更多证据。


目前,该研究团队已发表高质量论文30余篇,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结果已被美国眼科学会“开角型青光眼诊疗指南”引用,并将颅内压降低列为正常眼压青光眼发生的危险因素。此次APGC 大会上王宁利教授被授予亚太青光眼学会杰出成就奖,以表彰其在此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


(来源: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