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访问 | English

新闻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生命与医学】| 同仁“安宁疗护小分队” 且让生死两相安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8-07-09
字号:
+-14

医学不是万能的,面对死亡更是如此。对于生命末期患者,医生、家属和患者往往都深感不舍和不忍,但力不从心。那么,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让生命末期患者安详、舒适、尊严地离世,给他们的家属以慰藉,做到“生死两相安”呢?


最近,北京同仁医院老年医学科正在尝试用安宁疗护方法去面对生命终末期患者,让他们的生命有尊严地逝去。这是继去年老年医学科申请并通过了北京市医管局人文科室评审后的新举措。


这是一支由医生、护士、药师、营养师、康复师、音乐治疗师、志愿者、心理学专家组成的“安宁疗护小分队”,对预期寿命6个月以内的患者,从躯体症状控制、舒适护理、心理治疗、社会关系协调及灵性安慰、家属哀伤辅导等多方面展开实践探索。


且让生死两相安

在老年医学科病房,主任医师周健被护士长叫住,“周大夫,您去救救那位董奶奶吧。”护士长口中的董奶奶,今年101岁,是这里的老患者,肝癌6年,目前已广泛转移,多脏器功能衰竭,酸中毒和全身严重浮肿,但每天输注的液量仍然在2000毫升以上,护士在给老人扎止血带时,以往的穿刺口就会不断地渗液。

微信图片_20180709093652.jpg


安宁小分队全面评估了老人的病情,认为董奶奶已进入临终状态,应以安宁缓和医疗为原则,建议停止一些疾病控制类治疗和过度的营养支持,减轻全身浮肿等躯体痛苦,不做插管等有创性治疗。


“减少输液量”、“不做插管”……这样的治疗方案,患者家属会接受吗?


安宁小分队决定和患者家属面谈一次。


“我们治疗首先的目的是减轻患者的痛苦。”安宁小分队的周健主任把这次治疗方案的意义首先告诉了患者家属。家属们纷纷点头。


“过多的补液已让董奶奶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浮肿,按照老人家现在的情况,逐渐减少输液、插管的操作,可以让身体适当的脱水,对于她来说是舒适的。”周主任继续说到。


“是吗!现在只要让老人舒服,我们就很知足了,我们同意您的治疗方案。”其中一位家属带头表了态,其他人也纷纷点头。


“我们现在还能做什么?”面对生命终末期的家人,我们总想多做些什么。


“现在可以和老人进行四道了。”周主任继续解释,“四道就是道谢、道歉、道爱和道别,虽然老人目前已经昏迷,但人的听觉应该是最后丧失的功能,也就是说,老人是可能听得见的,及时表达‘谢谢你’、‘对不起’、‘我爱你’、‘再见’,不论对老人还是对家属都是很大的安慰。"


经过安宁疗护的治疗方案,董奶奶的身体逐渐消肿了,家属们也一一与董奶奶进行“四道”。当董奶奶的小女儿从美国赶回来,凑在昏迷中的母亲耳边“道爱、道别”时,家属吃惊地发现董奶奶的面部似乎有了反应,这让家属们非常激动和欣慰,大家相信所有对老人说的话,她都听到了。


过了几天,董奶奶安详、平静地离开了大家。


在离别时,董奶奶的家属特意来感谢安宁疗护小分队成员,“感谢你们的治疗方案,让老人走得这么安详、舒适,也让我们家属有机会和老人道别,在老人逝去时没那么痛苦。”


这也是安宁疗护开创者西西里· 桑德丝医生提倡的理念,让患者少痛苦、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让生者也能坚强地继续自己的人生,且让生死两相安。



在生命的终点放声歌唱

在安宁小分队里有一群特殊的成员,他们就是来自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专业的师生们。音乐治疗,是一门跨心理学、医学、康复学、音乐学等多个专业的新兴交叉学科。音乐治疗师会根据不同的需求,灵活地运用各种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音高、音色等设计与音乐相关的活动,达到恢复或改善患者身心健康的目的。


91岁的吴奶奶是一位老八路,多年来捐资助学,做了很多善事。患淋巴瘤3年来病情在逐渐恶化,最近的半年更是频繁住院。因为病痛和失去希望,吴奶奶的情绪焦躁不稳定,照顾她的亲人也因此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和委屈。

微信图片_20180709093656.jpg


当安宁小分队了解到吴奶奶喜欢唱歌时,决定为她进行一次音乐治疗。治疗时,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专业的师生们围坐在老人身边,用非常温柔的声音和老人交流,随后和老人一起唱起她所熟知的《黄河大合唱》、《打靶归来》……虽然老人听力不好,反应较慢,但看得出她很高兴,很认真地跟着哼唱起来,“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此时,午后的阳光暖暖地照进病房,一位半生戎马报国、后半生律己行善的老者,在生命的终点放声歌唱。


音乐治疗后的吴奶奶似乎意犹未尽,还在继续哼唱刚才的歌曲,情绪变得温和,一向坚强严肃的她也流露出对家人温柔眷恋的一面,带给亲人很大的安慰。几天后,吴奶奶进入临终状态,但她始终握着女儿的手微笑着。最终吴奶奶的呼吸心跳停止,未行任何抢救,安然离世,神态安详。


陪伴让生命更有温度

终末期患者除了躯体疾病,往往还存在心灵层次的问题。如何让冰冷的生命终末期更有温度呢?2018年1月,老年医学科与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达成合作意向,组建了安宁陪伴志愿者团队,每周一次来医院给予临终患者陪伴服务。

微信图片_20180709093659.jpg


何为陪伴服务?其实就是“陪聊”。志愿者和临终患者进行聊天,让临终患者的注意力从疾病的苦痛转移到美好生活的记忆,带给患者和家属安慰与帮助,并协助医务人员做了很多叙事医学、尊严疗法和信仰疗法的工作,为医务人员全面了解患者躯体疾病以外的心理、社会、灵性方面的“整体疼痛”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迄今为止,志愿者团队累计陪伴患者50余位。


86岁的刘老就是其中一个。刘老患贲门癌2年后出现肝转移,身体情况越来越差,但非常健谈。于是,安宁疗护小分队就为刘老安排了志愿者陪伴服务。


刚开始,志愿者和刘老只是随便聊天,讲到20多年来,常来同仁医院看病,赞扬这里的医护人员对他的悉心关怀照顾。接着又主动讲到对宗教文化很感兴趣,参访过南京栖霞寺和很多名山。随后和志愿者聊天次数的增多,刘老开始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并很少提及疾病所带来的苦痛,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志愿者的陪伴,逐渐缓解了刘老对疾病的不安,赢得了刘老的信赖,给刘老“冰冷”的生命终末期赋予了“温度”,刘老的女儿也感动地表示今后也希望做一名志愿者。

同仁“安宁疗护小分队”启动以来,共服务患者近百人次,其中已有14位患者去世,没有一例纠纷投诉。很多患者家属特意回到医院感谢医护人员,也有肿瘤晚期患者经过满意的症状控制和舒适护理,出院时赠送锦旗。

微信图片_20180709093703.jpg

这些患者终末期的治疗经过也被安宁疗护团队负责人之一、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周健记录成了工作日记,在日记中她这样写到:

 

能得到这些生命终末期患者本人和已去世患者家属的衷心感谢,是对我们安宁疗护工作的极大肯定。未来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通过更好的疼痛控制等缓解生命终末期患者身体上的不适症状,同时注重处理患者及家属在心理、社会和心灵上的问题,帮助每个进入生命终末期的患者舒适、安宁,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同时对其家属给予社会心理支持,平安地度过哀伤期。安宁疗护的目的既不是加速死亡,也不是延长死亡,惟愿生死两相安。


微信图片_2018050410420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