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访问 | English

全国眼科联盟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技术

新技术

  • 常见致盲眼病防治的适宜技术/重要致盲致残眼病诊治的关键技术

    序号适宜技术/关键技术1UBM联合暗室俯卧试验(闭角型青光眼筛查技术)2三分钟暗室激发试验(闭角型青光眼筛查技术)3基于数码眼底照像的开角型青光眼筛查技术4闭角型青光眼急性期干预技术5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技术6房水流出通道重建手术技术7微导管辅助的360°小梁切开手术技术8微导管辅助的次全小梁切开手术技术9急性闭角型…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 人浏览

  • UBM联合暗室俯卧试验(闭角型青光眼筛查技术)

      国内外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闭青)的筛查试验包括散瞳试验、暗室试验、暗室俯卧试验等,其中敏感性最高的暗室俯卧试验敏感性仅为31.8%。本项技术对传统的暗室激发试验进行改良,创立了利用高频超声对高危狭窄房角和闭青房角结构进行全景成像和评价的筛查技术,提高了闭青筛查效率。改良后的UBM联合暗室俯卧实验将筛查敏感…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 人浏览

  • 三分钟暗室激发试验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闭青)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且危害严重,对于闭青前期浅前房高危眼的筛查非常重要。提高闭青激发试验的准确性可以有效地对高危眼进行筛查。改良的闭青暗室激发试验,即3分钟暗室激发试验的适应证:浅前房、窄房角患者以及其他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患者。操作方法及程序:(1)在明室环境安静状态下,使用Gold…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 人浏览

  • 基于数码眼底照相的开角型青光眼筛查技术

      数码眼底照相技术的开角型青光眼(开青)筛查技术和标准是基于对眼底视盘及视神经纤维层解剖参数的研究,建立的开青影像学识别技术,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提高至90%以上,阅片者一致性高达90%以上。该诊断技术以其循证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成为我国青光眼界的公认诊断模式,连续十多年纳入全国眼科年会的继续教育项目,并编入…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 人浏览

  • 闭角型青光眼急性期干预技术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闭青)是我国乃至亚洲地区最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针对闭青急性发作期致盲率高达68.5%至78.1%这一难题,提出急性发作眼压控制时间窗的概念,创立了急性期干预流程,使窗口期眼压控制率从28.6%提高至85.7%。并首次提出了“激光-药物-手术”循序渐进性的治疗模式,通过临床推广应用评价后,需手术率从…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 人浏览

  • 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技术

      小梁切除术是目前青光眼治疗最主要的手术方式。如何调控术后滤过量,减少术后瘢痕化的发生,成为小梁切除术成功与否的关键点。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即将可拆除缝线技术、抗代谢药物、前房穿刺技术及术中对术后滤过量的预评估等方法应用于小梁切除术,提高了传统的小梁切除术疗效。手术成功率从65.8%提高至79.4%,术后浅前房并…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 人浏览

  • 房水流出通道重建手术技术

      针对传统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并发症和医源性致盲率高的这一疑难问题,临床研究使用UBM检查发现,黏小管成形术后在巩膜池消失、狄氏膜窗闭合的情况下,患者仍能保持良好的眼压。因此提出启用房水流出通道“储备区”的概念,创建房水流出通道重建术,即术中无需制作巩膜池和狄氏膜窗的黏小管成形术,既具有与黏小管成形术相似…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 人浏览

  • 微导管辅助的360度小梁切开手术技术

      先天性青光眼(先青)是我国儿童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手术治疗是首选治疗方式。国内外最常用的小梁切开术由于术中无法精准定位Schlemm管、容易形成假道和切开范围小,不超过120°等因素,手术成功率低。微导管辅助的360°小梁切开术,可直视下准确切开小梁组织,解决了术中定位不准的技术难点;利用其引导及机械切割作用,…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 人浏览

  • 微导管辅助的次全小梁切开手术技术

      先天性青光眼(先青)是我国儿童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手术治疗是首选治疗方式。对于既往手术失败的先青患者,由于手术破坏了房角结构,使得再次手术的成功率更低,如何提高手术成功率一直是国际性难题。针对此类患者,在微导管辅助的360°小梁切开术的基础上,在发光微导管的辅助下,避开以往手术造成的瘢痕区域,准确、…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 人浏览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糖皮质激素治疗技术

      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在发作期由于急性高眼压状态下眼球组织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无法得到缓解,导致不可逆转的视力损伤,其致残率居高不下。然而现行的降眼压治疗流程未对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球组织的缺血再灌注及其炎性反应进行规范性干预。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在治疗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技术适应症为符合急性原发…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 人浏览

  • 24小时眼压监测技术

      眼压升高是青光眼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降低眼压是目前治疗青光眼的主要途径。眼压具有昼夜波动性和节律性,单次测量不能充分反应眼压的变化情况。因此,24小时眼压监测针对青光眼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进行传统方法24小时眼压和习惯性体位24小时眼压监测,掌握眼压的变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帮…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 人浏览

  • 基于MRI的无创颅内压及跨筛板压力差测量技术

      北京眼颅压力梯度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低颅内压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开青)的危险因素,眼压和颅压所构成的跨筛板压力差增加导致了视神经损害,而非高眼压或低颅压单一因素所致,在此发现基础上创建了有关开青发病机制的眼颅压力梯度学说。并依据该学说首次建立了基于MRI 的无创跨筛板压力差检测技术,并为基层医院设计了基…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 人浏览

  • 适用于大样本的无创脑脊液压力估算技术

      北京眼颅压力梯度研究团队发现视盘筛板前的眼压与筛板后的脑脊液压之间的差值(跨筛板压力梯度),是导致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跨筛板压力梯度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与治疗中应用的最主要障碍来自于脑脊液压力测量方法。基于北京眼颅压力梯度研究团队在前期已收集的病例资料,拟合出适用于大样本人群研究的无…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 人浏览

  • 基于3.0MRI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静息态脑功能评估技术

      目前研究显示,原发开角型青光眼(开青) 可能是整个视觉传导通路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并且顺行性跨突触变性与逆行性跨突触变性并存, 因此大脑神经元的损伤可能参与了视觉功能的进一步损伤。为明确开青的发病机制以及与其他神经退行性病变的联系,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影像中心合作进行了一项以医院为基础的横断面研究, 探…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 人浏览

  • 远程眼科影像采集及诊断技术

      同仁眼科中心基于数字医疗平台,开展了远程眼科影像诊断标准、服务模式及应用示范研究(2013BAH19F04),对远程眼科影像诊断标准和服务系统进行探索。平台制定了远程眼科服务眼底像及眼底相机外眼像的图像采集与传输流程技术标准与质量缺陷识别体系,远程阅片咨询服务流程与标准,远程视频会诊服务流程与标准,糖尿病视网膜…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 人浏览

  • 玻璃体切除和后巩膜加固联合手术技术

      针对致盲致残状况日益严峻的病理性近视,同仁眼科中心自2008 年开始经过多年实践,逐步建立了同仁特色的手术方式。针对后巩膜葡萄肿对后巩膜加固术进行了优化,从麻醉方法、植片量化、植片形状设计和性状改进、手术操作多个角度进行了创新特色改进。此外,针对高度近视黄斑病变中的难治性致盲性眼病,包括黄斑劈裂,黄斑…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 人浏览

  • 眶内恶性肿瘤I125粒子植入

      长期以来,眼内恶性肿瘤一旦确诊即行眼球摘出手术。1960年后,随着医疗观点的改变,才开展了PRT等各种替代疗法。125I为低能y射线,穿透力较好而易于防护,对眼及附属器无明显影响。惟一缺点为半衰期偏短(60 d)。我们所用国产敷贴器,其外壳和内衬有均匀分布核素的薄膜,为协作单位研发首创,经检测完全符合临床要求[3“]…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 人浏览

  • 现代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切除眼内肿瘤技术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人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眼部群体发病率为0.02%~0.06%;国内其发病率仅次于发生在儿童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居眼内肿瘤的第二位。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患眼摘除手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国内外不少学者对眼球摘除手术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一些研究者认为眼球摘除手术不能免除肿瘤转移…

    >查看详细信息

    已有 人浏览